學英語不是求勝,而是不敗

2008
2018-7-20 12:45 轉(zhuǎn)載 · 圖片1

原創(chuàng): 李岑  轉(zhuǎn)自:李岑講讀原版書
 

1. 如今是一個過剩的時代。我們請客去飯館點菜,經(jīng)常吃不完;去醫(yī)院看病,開的藥吃不完。在校大學生的數(shù)量,從1966年的54萬人,變成2000萬人。在英語學習領域,更是存在過剩的英語習題、等級考試、英語競賽、簡易讀物、英語學習APP、線上線下培訓機構。

在英語資料過剩的時代,一個人的失敗,不是他沒做什么,而是他做的太多。他做了太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在“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中,收獲“學有所獲”的感覺。感覺終歸的感覺。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付出,隨年齡增長而不斷貶值。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孩子,小時候參加許多英語培訓班,好像很忙碌,但進到高中,跟普通人一樣,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延伸閱讀:近十年少兒英語學習成敗反思)。

我舉個例子,小兒科的英語,一輩子也讀不完,很多8-11歲孩子,把大量時間耗在小兒科的英語上,獲得了一種有收獲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使得孩子不愿意接受更難的挑戰(zhàn),而是刻意停留在低水平狀態(tài),一轉(zhuǎn)眼,就磨蹭到初中,腦力水平還是沒上去。

2. 學原版書的意義,是在成長為國際牛娃的過程中,我們“不敗”給其他國家的少年,而不是說我們要單純在英語上“取勝”。

比如,小紅和小剛的英語發(fā)音,如果英語母語國家人士可以輕松聽懂,這就夠用了。小剛沒必要爭口氣,為了讓自己的英語發(fā)音比小紅更“純正”,就花大量時間去模仿口音。語言不是雜技,不要鉆到牛角尖里面。一個人的發(fā)展,是看全面。將來,小紅和小剛去外國留學,與外國人交流的時候,他們的英語在外國人耳朵里,沒有差別。小紅和小剛,誰以后發(fā)展的好,是看認知水平和情商。

同樣的道理,中國孩子在國際商業(yè)、科學、工程領域工作,我們對英語資料的理解,不比印度巴西歐洲的同行弱,達到這一步,就可以了。到了英語環(huán)境,我不會因為英語敗給你,這就達到目的了。我不需要在瑣碎細節(jié)上勝過你。

3. 說完口音,我來說說閱讀和朗讀。孩子學英語,也無需過分追求朗讀速度和閱讀速度。有的媽媽希望孩子朗讀英語,速度超過別人。事實上,嘴巴講出英語,首先是保證對方能聽清,為了對方聽清你的聲音,你不能語速太快。

有的媽媽,希望孩子能把英語學成母語,恨不得像美國小朋友一樣飛快地讀書。首先我要說,中國孩子的母語是漢語,不是英語。我們學英語,不是當洋人,也不可能當洋人,更沒必要當洋人。

英美洋人,閱讀差的比比皆是。不要以為母語人士就善于閱讀。英語閱讀的意義,在于讀出作者的心意。讀出心意的本事,跟語言無關,而是跟認知理解水平相關。

以前我在清華法學院認識一位研究生,他是農(nóng)村來的,英語先天不足,口語一般,讀書速度較慢,所以當他通過托福和LSAT申請到美國法學院讀三年Juris Doctor(法律博士)的時候,身邊有人潑冷水,說你去了也跟不上,因為美國法學院那幫英語母語的學生,閱讀速度太快,你的閱讀速度連人家十分之一都不到。

然而沒過幾年,他從美國法學院博士畢業(yè),很快考下美國紐約州律師資格,并回到清華法學院做了場小型講座講述美國律考經(jīng)歷。當初向他潑冷水的人,見識太窄。因為表面的劣勢不一定導致失敗,只要你足夠內(nèi)秀,表面劣勢甚至可以成為你的優(yōu)勢。好比美國特朗普總統(tǒng)的前首席經(jīng)濟顧問Gary Cohn先生(下圖),自幼患“失讀癥”,這個表面劣勢導致Cohn看書速度慢。

早年Cohn去華爾街應聘期權交易工作,需要閱讀期權交易領域的教材,Cohn的閱讀速度是六個小時讀22頁,意味著別人一天讀完的教材,Cohn要花一周才能讀完。

然而你的不利條件,也許就是你的有利條件。失讀癥看書又慢又細,迫使他們動腦更深入,因此Cohn把期權教材慢慢看完,理解深度超過競爭者,于是應聘成功,后來Cohn成為全球頂級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的總裁。深入的理解力,就是Cohn的內(nèi)秀。

古人云:擒賊先擒王。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做好內(nèi)核,其他瑣事煙消云散。


回應2 舉報
贊14
收藏32
6年前
你好,我的娃今年7周歲半,下半年2年級。也屬于錯過英語啟蒙期的。真正開始學英語才就一年時間,孩子的興趣不錯。這時引入李岑老師的巜夏洛的網(wǎng)》是否合適呢?
發(fā)布

推薦閱讀

穿山甲
穿山甲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