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好就別移民?在美國夾縫中生存的那些ABC們

2017-8-22 18:47 轉載 · 圖片18


美國杜克大學曾經長期展出過一個名叫Multitude的項目,這個項目選取了40個亞裔美國人的特寫照片(包括但不僅有ABC),每一張?zhí)貙懼卸几缴狭怂麄兊囊痪湫睦镌?/p>

“我很鼓勵你給我貼標簽,這樣我就可以讓你每次都被我驚訝到了?!?/p>

“失去了我的母語讓我很難過”

“我有時會很想家,可我又不知道我想的那個家在哪里。”

“因為我的家庭不夠白,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一直感到很羞愧?!?/p>

在鏡頭之下,他們都表達出了作為一個二代移民或ABC,他們在成長、生活中所遇到過的茫然自失與困惑不安,誠然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熔爐,可有時候他們也會在深夜輾轉反側,暗自詰問,“我是誰?”

無獨有偶,最近一篇名為“不要光為了實現(xiàn)你的‘夢想’而斷送子女的未來”的帖子在中美兩國論壇都火了起來,作者ArmorUSA是一名在美國長大的中國男生,7歲就隨父母移民到美國。在ArmorUSA文中,可以看出對于移民這件事,作者本人并不如其父母想象中那樣感謝。

作者認為最糟糕的地方是中國父母總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說著讀著中文,卻強迫他們的孩子經歷“真實的美國”。但是當他們的孩子回家后向他們訴說美國并不是簡單地如同他們父母所說的那樣美好時,他們的父母總是讓孩子收回他們的話,并告訴孩子父母才是真正了解美國的人。

像作者一樣的二代移民,或多或少都在經歷過一些悲慘消極的影響。而這些都是他們中國父母的責任。

1、消除不掉的文化隔閡

移民美國曾經是很多父母一生的夢想,他們中或許是因為美國的收入高,或許是因為美國的環(huán)境好,但最后敦促他們真正踏上美國土地的理由可能還是因為孩子。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移民開始意味著子女的未來,他們認為在美國長大會享受更好的教育機會接受更地道的美國文化,未來的發(fā)展機會也毫無疑問的會更加多元。

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首先無可避免的就是,由于膚色的不同,他們難以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長在美國的華裔孩子要遭受永久性的文化隔閡,這種隔閡來自于“本土白人”們,也來自于他們自身內心。

長著一張中國面孔臉的孩子很難融入美國主流文化,他們雖然生于美國長于美國,說著地道流利的英語,但是卻永遠不會被美國人認同,與此同時,他們也融入不了中國人的圈子,這樣就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在2015年ABC的電視劇集《Fresh off the boat》(菜鳥新移民)中就有著這樣一段故事

小主人公Eddie全家從臺北移民到美國,但新的環(huán)境讓他及其不適應。開學的第一天Eddie就因為帶的中國食物被美國孩子嫌棄,第二天他寧愿餓著肚子也不愿意把中國食物帶到學校。

Canwen xu 是一名來自中國南京的美籍華裔,兩歲時她就移民到了美國。從稚童到成人她一生幾乎都在兩種文化的撕扯下長大的。

在成長過程中,她漸漸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是不同的。擺在面前地只有兩個選擇:順應周圍的想象成為一個標準的“Chinese”,或者成為周圍的人一樣的白人,非此即彼。她漸漸的讓自己變得更像一個“美國人”,這是她所生存的社會賦予她潛移默化的影響。

像Canwen一樣為了不受周圍人歧視而拒絕成為標準“中國人”的并不是孤例。在美國校園內,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潛規(guī)則,“你的行為越像你的母國,就越受欺負?!?/p>

比方說,如果你拍照時候用手指做一個 V 字形,或者梳兩個辮子上學,其他的孩子就會笑話你。

那如果不讓自己“Americanized”,而是回到中國呢?情況會好轉嗎?事實上,并不會。

許多ABC在到了中國后,都會遭遇一種“逆向種族歧視”。

打個比方,中國人講英語,因為是外語,有點語法和修辭上的錯誤,被別人指出的時候并不會覺得有什么問題。在中國的老外,說一口帶口音的中文,周圍的人是贊賞和鼓勵。但如果是一個ABC,說完全一摸一樣的帶口音的中文,周圍的人的反應則大不一樣。

大多數(shù)的反應都是,“你中文怎么說這么差啊?!?/p>

對于ABC來說,回到中國或許是一種匆匆行走的人們“除了跟我長得一樣”,“其他哪兒都不一樣”的感受。

因此大多數(shù)ABC自出生開始就處在兩種文化的夾縫和隔膜中。

2、無處不在的隱形歧視

相比美國白人,美國二代移民必須要面對兩層歧視:地理上的和種族上的,而美國白人只需要面對地理上的歧視。

而相比第一代,二代移民幾乎沒有退路。

父母移民背后的另一層隱含的意義就是他們剝奪了子女將來回國的選擇,因為二代移民只能在白人主導的社會里學習工作。

從求學開始,亞裔的“錄取難度”就是最高的,如果說非裔學生的錄取模式是“入門”,拉美裔是“簡單”的話,那亞裔可能就是“地獄模式”了,華裔作為亞裔中的一大主力,可謂深受其苦。

根據(jù)普林斯頓社會學家托馬斯·埃斯彭沙德(Thomas Espenshade)和 亞歷山大·沃爾頓·拉德福德(Alexandria Walton Radford)在2009年研究結果顯示,錄取的亞裔美國人SAT的平均得分高于白人,比西班牙裔學生高出了270分,比黑人申請人高出了450分。

不光求學艱難,即便讀了名校,進入名企,接下來等著我們的還有傳說中的“種族天花板”。

或許有人認為ABC有流利的英文,從小接受美國文化,還具有嚴謹?shù)闹惺剿枷?,完美三合一在美國找工作很容易?/p>

確實,在同等技術學識教育背景下,比起那些來美國沒多久英文不流利的新移民,這些二代移民確實更受企業(yè)的歡迎。

可直到真正開始工作才會慢慢意識到,他們是美國人,但永遠不會是主流。在相同條件下,白人更會愿意晉升白人進入更高的職位,可能你的工資會很高,但你的權力一定不會大,比如碼農。

這樣處處存在的種族歧視又是經常被裝作視而不見的。因為美國人在現(xiàn)今世界上的優(yōu)勢,是建立在種族的基礎之上 ,比如他們根據(jù)種族來限制移民,如果真的沒有了種族歧視和白人特權,整個美國的國家概念都應該消失。

雖然不乏有一些在美國頗有成就的華裔美國人,但相比起整個美國華人圈,實在是少之又少。

比如作者ArmorUSA本人常青藤名校就讀,畢業(yè)后在紐約和香港的投行都工作過。作者發(fā)現(xiàn)事實就是如此,

“白人和在中國長大的孩子都混得相當不錯,可以搭建圈子,有錦繡前途可言。但是ABC卻很尷尬,白人客戶也不把他們當成自己人,中國客戶也不認他們?yōu)橹袊耍瑢τ幸靶牡腁BC來說這是個莫大的問題!這種天花板是ABC幾乎沒法克服的,不管ABC再努力也沒用,因為兩邊主流文化都不認他們。可惜的是我周圍好多ABC都是我見過最刻苦,最能干的人,但是就憑他們身份上吃虧而在好多領域都屢遭天花板。 ”

ABC在美國大熔爐中扮演了一個相當奇怪的角色。他們是模范少數(shù)族裔,美國就利用他們的成功,來證明美國社會不存在種族歧視。

被同化的亞裔美國人既沒有被白人社會所接受,也沒有與眾不同到被厭惡的程度,處在一個尷尬的灰色地帶。美國社會不知道該怎么辦,便根據(jù)膚色將他們劃為一類。他們向他們傳遞的信息是,必須拒絕自己的傳統(tǒng)才能融入到他們之中。

但這樣做的后果就是,ABC們努力的“Americanized”,直到他們不倫不類地變成似乎是亞洲人又似乎是美國人,又似乎兩者皆不是,最后的結果還是沒有什么卵用。

3、第三代移民還會這樣嗎?

ArmorUSA的文章講了一些事實,但卻又有些過分悲觀。

事實上,或許下一代ABC的處境會比第二代好上許多。

亞裔美國人是目前收入最高、教育水平最高、增長最快的種族群體。比起整體美國公眾而言,他們對自己的生活、財務狀況和國家的方向更滿意,賦予婚姻、生育、艱苦工作和事業(yè)成功以更多的價值感。

他們的地位也在潛移默化的不斷提升中。

一個世紀以前,大多數(shù)亞裔美國人是擠住在貧戶區(qū)的低技能、低工資勞工,甚至遭到官方歧視。針對華人族群的《排華法案》就是一個著名案例。不過,經過數(shù)代人的奮斗,不僅亞裔,各少數(shù)族裔都迎來了舒心的環(huán)境和光明的未來,亞裔更是憑著勤勞和智慧不斷書寫著輝煌,成為美國社會中最有活力和飽含能量的族群。

現(xiàn)在涌入美國的新移民,本身自身的條件就較為優(yōu)越,這一代大多數(shù)ABC缺乏自身認同感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家長沒有給以正確的引導,疏忽了或者根本沒意識到這方面教育的重要性。

新一代移民無論從經濟實力或是自身素質上來說,都較之上一代有了個飛躍,教育理念等方面自然也會跟上。

美國誠然有他的問題,但不全是問題,或許生活不如想象中容易,但事實上無論在哪里,活著都是一門巨大的課題。

想要靠著“移民”就一勞永逸的解決所有問題,那未免把生活想的太簡單了。

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


回應11 舉報
贊3
收藏6
7年前
這些Abc們忽視了一個很本質的問題,他們中很多人本身已經實現(xiàn)了幾個階級的跨越。第一代移民很多都是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他們辛苦工作培養(yǎng)孩子,把孩子們送進名校,送進專業(yè)人士的中產行列,接著又為孩子結婚買房子培育第三代而努力。這已經實現(xiàn)了寒門貴子的階級跨越。就算在母國,在中國,實現(xiàn)這種階級跨越的難度只會更高。我也認識很多回國創(chuàng)業(yè)的Abc們,可以回到國內做Ceo,做上市公司老板,而他們在美國的父母只是住廉租房的沒有家事背景的勞動者。我不覺得Abc們需要抱怨,每一代人為了下一代更幸福舒適的生活,付出相應的代價,是避免不了的。No pain, no gain.
7年前
明白567 這些Abc們忽視了一個很本質的問題,他們中很多人本身已經實現(xiàn)了幾個階級的跨越。...
同意,此文作者博眼球成分更多。而且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完全公平,哪兒都有玻璃天花板。國內也有很多地方你沒有背景升不上去。
7年前
哪里的日子容易啊
7年前
主要還是中國人在外面不報團
7年前
的確如此呀…………
7年前
這娃兒得便宜還要賣乖
7年前
同意明白567,在哪里都需要努力才能得到認可。
7年前
不會選擇為了自己的心愿,讓孩子去留學乃至移民,如果是他自發(fā)自愿,那就憑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獎學金吧,選擇了一條路就要自己承擔相應的責任
7年前
明白567 這些Abc們忽視了一個很本質的問題,他們中很多人本身已經實現(xiàn)了幾個階級的跨越。...
哪里沒有歧視!在國內還有呢!外地人,鄉(xiāng)下人!給我選擇,我還是愿意去美國。歧視不歧視,只是自己心里的!文迪鄧去美國,受了多少歧視,有誰知!可是現(xiàn)在卻是風口浪尖的人物。
7年前
只能是一部分的現(xiàn)象吧
更多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