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情緒管理,先知道情緒從哪兒來

2016
2014
2021-7-3 22:15 原創(chuàng) · 圖片3

最近有一段時間沒更新了,干嘛去了呢?

除了搞裝修,最近也發(fā)生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些讓人高興,有些讓人詫異,有些讓人擔憂,搞得我的情緒也起起伏伏,把正事兒給落下來不少。

娃也是一會兒天使、一會兒魔鬼。大的那個,害羞的毛病一點兒沒改善,甚至可能還有點變本加厲了。小的那個,暴脾氣不知道像誰(此刻我和隊友都在甩鍋),經常一生氣就大吼大叫,耳朵都快被震聾了……

好吧,可能接下來主要的任務,不是她們的學習,而是她們的情緒問題。

畢竟,學習是一輩子都學不完的,也不用著急這一時半會兒。但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可以幫助她們以后走得更遠。

說著雖然容易,真要做起來還是有點犯難。這兩個小娃和我自己,對于情緒的感知和處理好像套路完全不一樣。

心理學上都說,認識自己是最關鍵的第一步,那么既然要想有好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認識情緒就是最關鍵的第一步。

1  情緒是什么?

百度百科: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一般認為,情緒是以個體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

科學定義總是有點虛。對于情緒,可能因為大家都有切身感受,所以對它的定義倒顯得并不那么關心。

開心也好,傷心也好,小孩子的臉如春天的天氣,說變就變;成年人臉上笑嘻嘻,內心***,每個人都有被情緒憋出內傷的那一刻。

圖片

不過,心理學家倒是把情緒分解成了三種要素:生理喚醒、主觀體驗和外部表現。

讓我們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

早上好不容易千哄萬勸把娃從床上弄起來,拉到了洗手池前面站著。他/她睜著惺忪的睡眼,一動不動地盯著鏡子里的自己…… 讓他/她“自己刷牙”,結果娃無動于衷,宛若一個木頭人。

老母親瞬間怒從中來,火氣蹭蹭騰起,面紅耳赤、呼吸變粗,忍不住爆發(fā)出一陣“河東獅吼”:“快刷牙!再不刷牙,你就自己呆著別去幼兒園了!”

這個情緒,在心理學家的眼里,應該是這樣分解的:

首先是生理喚醒。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我們人類具有廣泛的神經結構,如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腦干、中央灰質、杏仁核、前額皮層及外周神經系統(tǒng)和內、外分泌腺等,他們會在情緒出現時被激發(fā)或喚醒。

不同情緒的生理反應模式是不一樣的,如滿意、愉快時心跳節(jié)律正常;恐懼或暴怒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頻率增加,甚至出現間歇或停頓;痛苦時血管容積縮小等。

剛才那個場景里,我們顯然發(fā)生了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如果是更讓人惱火的輔導作業(yè)現場,血壓飆升到住院也毫不稀奇!

其次是主觀體驗。這是個體對不同情緒狀態(tài)的自我感受。情緒的體驗很主觀,所以要研究起來并不容易。到底是什么導致了情緒的變化?這個情緒到底是憤怒還是焦慮?

即使是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時間給我們帶來的情緒體驗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可以說,準確認識情緒,就已經解決了一半的情緒問題了。

最后,是情緒的外部表現,通常稱之為表情。它是在情緒狀態(tài)發(fā)生時身體各部分的動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態(tài)表情和語調表情。

面部表情被認為是鑒別情緒的主要標志,因此也經常作為研究的主要觀察對象和輔助手段。

吹胡子瞪眼通常是第一階段,真要氣極了,來一頓“辣椒炒肉”有時也在所難免。

2 基本情緒

情緒大致可以分成兩類,積極的消極的。符合一個人的需要和愿望,會引起積極的、肯定的情緒,相反就會引起消極的、否定的情緒。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對情緒的研究可能在當時的科學家中首屈一指。他提出,幾種基本情緒的面部表情是全人類所共有的 ——

分別是快樂(happiness)、悲傷(sadness)、憤怒(anger)、恐懼(fear)、厭惡(disgust)和驚訝(surprise)。

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會產生這六種基本情緒,而且會出現同樣的面部表情

這就是為什么不同國家的人交往時,即使聽不懂對方的語言,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面部表情來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如他們對我們是善意還是惡意,心情是愉悅還是憤怒。

小朋友們如果有出國經歷,或者去到不熟悉的方言地區(qū),他們可以很快和當地小朋友打成一片,即使語言不通,也完全不會影響溝通。這說明了基本情緒的存在及其對人際交往的重要意義。

圖片

 3  情緒是怎么形成的?

情緒復雜而多變,研究者曾經提出過各類假設,并試圖利用大量實驗證明假設的真實性。

在眾多科學家中,理查德·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取得了一系列開創(chuàng)性的成果,正是他的實驗宣布了情緒神經科學的誕生。

理查德·戴維森和沙倫·貝格利合著的《大腦的情緒生活》,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把科學與科普拿捏得剛剛好的著作。在這本書里,他們闡述了大腦和情緒之間關系的發(fā)現過程,以及他們找到的規(guī)律。 

前額皮質掌管著我們的情緒

理查德·戴維森在早年邀請了保羅·艾克曼(另一位心理學家)一起設計了一個實驗:給受試者觀看一些影片,這些影片帶有明顯的情緒傾向,比如快樂的喜劇或者恐懼的手術畫面。

他們用隱藏的攝像頭把每位實驗參與者的面部反應拍了下來,同時用頭皮上的腦電波傳感器記錄下了他們的腦電活動。

心理學家由此可以分析,在每一個時點,面部表情和什么樣的腦電波信號相匹配,而面部表情又可以反映出受試者的情緒特征。

通過這種方法,他們發(fā)現了情緒的神經作用機制——右前額區(qū)支持消極情緒,而左前額區(qū)支持積極情緒。 

從出生開始,左右腦就支撐了不同情緒

這種偏側化是長年累月形成的,還是從我們一出生就已經存在的?

理查德·戴維森繼續(xù)著他的實驗。這次他選擇了10個月大的嬰兒作為受試者,而嬰兒其實比之前的成年人更理想。

這是因為,嬰兒的情緒表達非常明顯,哭就是哇哇大哭,笑也是干凈純粹,你完全不用擔心他們會因為社會的文化習俗、約定俗成而去掩飾情緒。

孩子們沒讓實驗者失望。看到視頻中的女演員大笑,他們也露出了微笑,左額區(qū)的腦電活動也隨之井噴??吹揭曨l中的女演員哭泣,寶寶們的臉色立刻陰沉甚至嚎啕大哭,右前額區(qū)的腦電活動也出現了尖峰脈沖。

似乎決定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左右腦活動模式其實在生命的早期就已存在。這項研究發(fā)表在了《科學》雜志上,這也宣告情緒神經科學這門新學科的誕生。

圖片

后來,實驗者把他們的實驗擴展到了新生兒。那么他們靠什么作為驅動情緒的“引子”?畢竟,新生兒很可能完全看不懂視頻的含義。

答案是——味道。他們用白開水、甜水、檸檬汁做了對比實驗,發(fā)現甜水帶來的積極情緒,也伴隨著左腦電波的大幅活躍。似乎這也能說明,人類對甜食的喜好是一種本能,別再為蛋糕、奶茶、糖果而感到負擔了,哈哈!
 

截至目前我們所討論的為止,理查德·戴維森的理論非常有說服力,事實上他也在2006年入選了《時代》周刊評出的“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

外界刺激-面部表情-大腦反應,可以很好地解釋情緒三要素的相互關系,即生理喚醒-大腦反應、主觀體驗-情緒產生和外部表現-面部表情。

不過,另外一位心理學家莉莎·費德曼·巴瑞特卻對此提出了異議(或者說進一步深化了這一理論),關于她認為情緒是如何生成的理論,以后慢慢分解。

理查德·戴維森繼續(xù)討論了不同個體情緒感受的差異,以及如何幫助人們改善情緒體驗的方法。這些在今后一段時間里,將會是我重點想要研究的問題。

希望我們能從這些經典研究中,理解不同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進而形成各自獨特的個性。在接納的基礎上,再針對性地解決一部分情緒問題,從而幫助我們和身邊人(尤其是娃)獲得更美好的人生體驗~

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隨時留言交流!


閱讀原文 回應2 舉報
收藏
3年前
我們家孩子爸爸需要情緒管理。
3年前
lily8774083112 我們家孩子爸爸需要情緒管理。
每個人都需要呀~
發(fā)布

推薦閱讀

玥沐賞心
玥沐賞心
2016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