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那些不肯放下的怒氣

2016-1-29 17:23 轉(zhuǎn)載 · 圖片1

孩子以他的方式成長,慢慢學習去掌握人際間的分寸感,多一些自我控制情緒的辦法。我知道他遲早會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紳士。因為這個最終的信心,即使是在兒子當眾發(fā)脾氣的時候,我也可以盡力克服自己的面子,以換得對童心更準確的理解。也許這個當眾發(fā)脾氣的小孩確實是丟了我的臉。但身為媽媽,我試圖逐漸克服我的面子,和他一起尋得那條把怒氣放下的路,再找到向同伴說一聲“對不起”的最好方式。

當你的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負了,你會怎么辦?每個家長的處理方式不同。有的家長是操作型,說“別人打你兩下,就算了,超過三下你就一定要還手”;有的家長是智慧型,說“你可以說沒關(guān)系,也可以說我很生氣,關(guān)鍵要表達自己”;有的家長是放手型,說“孩子的事情應(yīng)該由孩子自己解決”;有的家長則是包辦型,說“女兒被某男同學一再欺負,這天我捋捋袖子,親自上陣了,家長就是這種時候體現(xiàn)職責的”;有的家長是豪爽型,說“孩子你是男人就打回去,要從小教會他男子漢氣息”。

家長們老是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希望自己的孩子占上風,可是真琢磨一下,那些喜歡欺負人的孩子家長們,也不好當啊。欺負人和被欺負,這兩個群體的心理,應(yīng)該都不輕松。被欺負的孩子,身體吃了虧,但在道德上占了上風;欺負人的孩子,表面上強大,可是他們很容易被歸于“壞孩子”的行列。

事實上,作為家長,我們往往兩種角色都當過。我當過被欺負的孩子家長,也當過欺負別人的孩子家長,對這兩種心理,都深有感觸。即使平時溫和的孩子,有時候也會猝不及防地表現(xiàn)出對他人的怒意。我兒子小時候,有幾次與同伴玩時,他突然表現(xiàn)過激,發(fā)狂地拿東西扔同伴。其中有一次,我強行抱住他時,他還咬我的手。眾目睽睽,我很下不了臺。如果我是那個被欺負的孩子的家長,或者是旁觀者,看著如此發(fā)脾氣的小孩,我會懷疑這個孩子家教真差。但當兒子平靜后,聽到他從自己的角度復述全過程,作為媽媽我了解了他發(fā)火的心路歷程,又覺得他的怒意并非大人眼里的蠻不講理,更非是故意欺負人。

比如有時候他是覺得被同伴愚弄了,盡管對方的愚弄很可能只是玩笑,并不帶惡意。但我兒子作為一個幼稚的獅子座,他的頭腦里少了拐彎設(shè)置,他無法接受對方哪怕玩笑性質(zhì)的愚弄,覺得對方錯了,可是在他怒氣發(fā)泄之后又被我們批評,孩子感到很茫然。從大人角度來看,即使對方真的愚弄了他,也罪不至于要被他這樣失控地攻擊。但這種分寸感,我應(yīng)該如何讓幼稚的他建立起來呢?更重要的是,在他建立起這種分寸感之前,我該如何在他下一次發(fā)怒的時候,讓周圍的人(尤其是被攻擊的對方),不要質(zhì)疑我的家教和他的性情呢?

直到有一天,我的朋友D的來訪,給了我看待這件事情的另一個角度。D是我在外地的朋友,我們策劃了很久才終于見了一面,她帶女兒來廣州,住在我家。那是她女兒和我兒子第一次相聚,我們都很期待他們的友誼,我也很在乎D對我兒子的印象。

第一天其樂融融。當天晚上我兒子和D的女兒一起看電視,突然間兩人爭了起來。爭執(zhí)本沒什么,誰知戰(zhàn)火飛快升級,我兒子一定要趕D的女兒回家,D的女兒也一定要走。兩個人相持不下,D的女兒甚至放聲大哭起來。

我一邊罵兒子,一邊扭頭去看D的表情。

D回我一個很淡定的眼神,似乎還有點笑意。其實那件事是怎么處理的我忘記了,但我一直記得當時她的那個眼神,好像在說:“拜托,你不要表現(xiàn)得比孩子更慌張好不好”。

很多天后,有一次我倆微信聊天時,D主動說起這件事。她告訴我,我把孩子的失控看得過重,擔心的是別人認為我管教不嚴,甚至因此影響了我們的友誼。這種擔心使我失去了對形勢的正常判斷。其實,沒有哪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會因為孩子的爭端而與家長對立起來,如果是朋友,則更加不會。

我覺得自己一下子被這句話擊中——我太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我怕人家說我是一個管教無力的家長,這種擔憂甚至多過對于孩子行為的擔憂。解除了“大人的看法”這種壓力之后,再來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便簡單多了。

當然我也遇到過與D的反應(yīng)截然不同的家長,這種反應(yīng)來自另一個與我相交至深的朋友Z。有一次Z的兒子和我兒子因為什么事沖突起來,兩個人撕打起來,我兒子年紀大些,處于上風, Z的兒子胸口上挨了一拳,我們來不及阻攔。而Z對于此事的態(tài)度與D非常不同,她完全沒有掩飾她當時的慨憤。

當時我因為她的憤慨而更加慌亂,但事情過后,我突然意識到,她之所以沒有掩飾憤慨,是因為她對我極大的信任,她相信我能包容這個真實的情緒。

D和Z,都以她們獨特的方式,讓我意識到如何更加成熟地對待孩子們的紛爭,如何對待自家孩子表現(xiàn)出的怒意。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慢慢意識到孩子的變化。

他以他的方式成長,慢慢地多掌握一點人際間的分寸感,多掌握一些自我控制情緒的辦法。我知道他遲早會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紳士的。因為這個最終的信心,我也可以盡力克服自己的面子(比如兒子當眾發(fā)脾氣的時候),以換得對童心的更準確的理解。

而正是對這個問題思考得多,當我讀到某篇童話時,觸動甚大。

那是一篇童話,名字叫做《海臺風爺爺?shù)穆贸獭罚汉⒆痈E_風爺爺變成了臺風,縱情發(fā)怒,發(fā)泄夠了之后,孤單地周旋在狼狽的大地上,覺得生氣其實也是沒意思的事,但他不知如何收場。海臺風爺爺帶著孩子又飛到海上,他說:“發(fā)怒,是因為人不屈服于痛苦,我不認為這不好。當所有人感到苦難和屈辱時,他們都有權(quán)發(fā)怒?!?/p>

但也有些風,日夜盤旋,海臺風爺爺說,那是人們不肯放下的怒意。孩子說,就像人家說了“對不起”,你卻不肯說“沒關(guān)系”那樣,對嗎?

其實作者粲然寫這個童話,是作為一個被欺負的孩子的媽媽來寫的。但是,這些句子卻令我思考了“怒氣”這回事。我意識到,我沒有接納過孩子的真實情緒,沒有接納過他的怒氣。我只愿意接受他那些所謂“好“的、正面的特質(zhì),那些是給我增光的東西。對于他可能給我丟臉的、哪怕是真實的情緒,我急于抹殺。所以我的態(tài)度,使他更加需要發(fā)泄。

海臺風爺爺說:“不要害怕怒氣,要像海島承受颶風、萬物承受四季那樣面對它?!边@何嘗不是對我,一個面對孩子當眾發(fā)脾氣時手足無措的家長,所指出的最犀利的勸告呢?

我自己小時候也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我姑姑說有一天,我坐在家里的客廳發(fā)了個感慨,說:“好想把家里的東西全打爛啊”。她們當時埋怨,小孩子怎么有這么暴戾的想法啊。我小時候深受家人寵愛,有這種奇異的暴力的想法,肯定不是因為誰得罪了我。但我們那個年代的父母,沒有人會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有些情緒,只要是負面的,父母肯定要打罵一通?;剡^頭想想,因為總是覺得情緒不被父母理解,我一時滋生了要把家里的東西全打爛的念頭,并且毫無顧忌說了出來而已。

成長過程中,我一直覺得我被父母深愛,但是我的情緒不曾被接納。我說的話,我的想法,都像水珠之于荷葉,從沒被他們當真聽過。當然,我也并沒有成長成一個壞脾氣的人,因為我畢竟時時不忘自我教育。但是那種水珠之于荷葉的感覺,卻幾乎是畢生遺憾。

再看著自己的兒子,我想,也許這個當眾發(fā)脾氣的小孩確實是丟了我的臉了。但我還是愿意逐漸克服我的面子,和他一起,尋得那條把怒氣放下的路,再找到向同伴說一聲“對不起”的最好方式。

來源:三聯(lián)生活周刊


回應(yīng) 舉報
贊1
收藏1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