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法|繪本閱讀十字訣,咱們把繪本玩起來!

2016-3-9 14:54 轉(zhuǎn)載 · 圖片2

十字訣中每個字代表一類玩法,它們只是常見的一些,并不涵蓋全部;另外,既不是說每一本書都適合各種玩法,也不是說每個人都適合用各種玩法,它們更像是一種啟發(fā)性的范例,每個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擅長使用適合的書采用適合的玩法;還有,這些玩法并不專為孩子而設(shè)計,大人想玩也可以玩哦。圖畫書本來就是給孩子和大人的共同禮物。

“十字訣”走起——

1、唱

有些圖畫書可以唱,或者它本身就是歌詞或包含歌詞,如《花木蘭》、《蘇武牧羊》、Five Little Ducks(《五只小鴨子》)、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我們?nèi)カC熊》)。

寬泛一點,我們應(yīng)該把童謠也給算上,比如《一園青菜成了精》、《老鼠娶新娘》;或者書上的故事來源于一首歌,比如《約瑟夫有件舊外套》,或是一首可以吟唱的詩,比如《黎明》;或者本來這個民間故事就有耳熟能詳?shù)母枨?,比如《拔蘿卜》。(阿甲現(xiàn)場演唱的《花木蘭》也讓聽眾們傾倒)

2、念

讓聽眾看著畫,說故事人照著書上的字念(朗讀、或大聲讀),這是最簡單、最有效的玩法。

幾乎所有識字的人都會念書,所以人們常常會小看“念”這種玩法,在我看來,它也是圖畫書的諸多玩法中最高級的玩法。

真正的高手應(yīng)該拿起來就能念,自己也作為一名特殊的聽眾,與其他聽眾一起看著圖畫、聽著聲音(自己發(fā)出來的)進入原汁原味的圖畫書故事世界。這需要勤學、勤念、勤琢磨,當然還要真心喜歡。

適合用不同方式來念的書有《小房子》、《月下看貓頭鷹》、《園丁》、《猜猜我有多愛你》、《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等。

3、說

有些圖畫書我們不得不說,比如無字書。但還有很多很多圖畫書,除了念一念之外,還不妨說一說。

比如《蘇武牧羊》、《什么貓都有用》這樣的書,不說上一說,聽眾是不易明白的,因為文化背景對小聽眾難免生僻了點兒。

還有的說故事人技巧高超,說著說著需要抖抖包袱,來點兒華彩樂章什么的,也都挺好的。

不過此時,手中的圖畫書僅僅是作為配角的媒介了。如果把圖畫書作為主角,說故事人多少還需要強壓一些才華,內(nèi)斂些的好。

4、做

這一字口訣是個大籮筐,但凡需要動手動腳而非“畫”、“演”、“吃”的都歸入此類。

所以包括:做手工、做游戲、做運動、做……看起來有點象讀圖畫書助興的節(jié)目,但玩到深處,也是對理解圖畫書大有裨益的。

比如讀了《花婆婆》后來種花,讀了《拔蘿卜》后來玩拔河,讀了《小黑魚》后來玩音樂游戲,讀了《一園青菜成了精》后去逛逛菜園或分組打打仗……

許多故事人,尤其是老師,在這方面頗有創(chuàng)意,比如方素珍老師的手工書就堪稱一絕。適當運用,可以讓讀書變成很好玩的游戲。

5、畫

一本本優(yōu)秀的圖畫書就是一座座紙上的美術(shù)館,不但可以讓讀者欣賞到各種風格、各種文化背景的佳作,而且還自然產(chǎn)生一定的刺激,誘使一些讀者也拿起畫筆來表現(xiàn)。

不過一定要理解,圖畫書上的圖畫主要是用來表現(xiàn)故事和情緒的,因此對于小讀者而言,最能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作欲望的往往不是那些在大人看來很華麗的圖畫,而通常是那些簡單、樸拙、直白的作品。

比如“米菲”、《彩虹色的花》、《月亮,生日快樂!》、《好餓的毛毛蟲》、《好餓的小蛇》、《花格子大象》等等。

6、演

有角色的圖畫書一般都是可以演的,最簡單的演法就是“分角色朗讀”,比如《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愛心樹》,但如果能配上一些道具演起來會更好玩。不過如果愿意費點兒功夫,結(jié)合“做”字訣,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有趣的面具或布偶來演著玩的。

如果是在幼兒園和學校,適合選擇角色眾多而且形象鮮明的故事,比如說《咕嚕?!?、《不來梅的音樂家》、《我選我自己》、《是誰嗯嗯在我頭上》、《鴨子騎車記》,偶爾也可以選擇角色少點兒的,但最好能輪流來演,比如《真正的朋友》。

7、吃

這是最需要創(chuàng)意的一種玩法了,因為說到吃的圖畫書可多了,但真正能拿來吃的好像還沒有,需要自己想辦法。

比如說讀到《綠雞蛋與火腿》,你或許真的就想做一道來試試?還有《云朵面包》,面包容易,云朵難求!《石頭湯》《生氣湯》都可以來試試。

還有啊,讀過《子兒,吐吐》,是否能找木瓜來試試,西瓜也行啊;有的圖畫書里還有食譜呢,比如“兔子帕西”里的《蘋果煎餅》,還有最近出的《莫夫里太太家的怪物》還有蛋糕配方,《古里和古拉》里的可算童話版配方。

8、破

這是看起來技術(shù)性最強的玩法,適合喜歡玩技術(shù)、玩?zhèn)商接螒虻淖x者。

所謂“破”,就是破解、破謎之意。有些圖畫書的確需要破了才好玩,比如安東尼·布朗的作品,幾乎本本都大有文章,如果《大猩猩》、《我爸爸》這類作品不破一破,趣味大減。

破解圖畫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讀出藏在作品表面下面的故事,但并不是發(fā)散、延伸的聯(lián)想。

比方說,《螞蟻和西瓜》中的戴帽子的螞蟻的故事,《爺爺一定有辦法》中小老鼠一家的故事;還有更深一些的,如《在森林里》里更具隱喻色彩的故事。

研究圖畫書就特別需要“破”的精神,在這方面可能最執(zhí)著的當屬加拿大的諾得曼教授,他曾經(jīng)為《和甘伯伯去游河》這本書的第一頁(上面寫著“This is Mr. Gumpy”,直譯為“這是甘先生”,中文版譯作“他是甘伯伯”)寫過一篇長長的專題論文。

9、聊

這是看起來最容易的玩法,實際上在日常人們最用此招,當然往往用得不大好,比如明明是一個很好玩的故事,偏偏要緊追著孩子問:故事里有幾只山羊、幾匹狼、幾頭小豬、幾個獵人?狼穿了什么衣服、小羊說了什么、獵人又干了啥?還有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如此聊法,不如不聊。

如何與孩子們聊書?這是一門大學問。錢伯斯曾經(jīng)專門寫過一本書《說來聽聽》,中文版收在《打造兒童閱讀環(huán)境》一書之中。不過即使讀過這本書,也未必就適合開聊。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真正對所聊的書感興趣,像孩子一樣的感興趣。

如果沒有做足功課,沒有真正的興趣,最好不聊。當然,如果暫時放下“通過這本書要教孩子一個什么道理”這樣的想法,隨便聊聊倒是無妨的,比如讀到狼的書,就聊起小時候山里面家鄉(xiāng)鬧狼的故事……夸張了一點吧,其實意思就是要聊得有趣一些、與自己的生活關(guān)聯(lián)一些。

可以聊的書有《我不知道我是誰》、《隧道》、《愛花的?!返鹊取?/p>

10、想

聯(lián)想、想像、漫無邊際地瞎想……這是最具個性的玩法。

有一次在開討論讀書活動座談會時(顯然沒有小孩子參加),不知怎么聊到了《鼠小弟的小背心》,一位研究哲學的朋友很激動地說:這本書就是在講老子的哲學,隨遇而安,不是嗎?當時大家愣了愣,但回頭想想也頗有道理。

有人也許會問:這種道理,孩子能懂嗎?我倒要反問:這種道理,大人真的懂嗎?在思想和想像的領(lǐng)域,如果不以大人為標準答案的話,大人比孩子并沒有多少優(yōu)勢的。

作者阿甲是一位兒童閱讀專家、翻譯者

感謝訂閱 “小花生網(wǎng)”
 

公眾號: xiaohuasheng99

每天推送國內(nèi)外最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

周一:適合不同年齡段的中文圖書

周三:英語學習和閱讀資源

周五:電影、動畫、音樂、紀錄片

周六:美好生活畫報

周二、四、日:帶來新視野的文章


回應(yīng) 舉報
贊1
收藏1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