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心聲:留學美國不是人人都適合

2014-9-26 10:40 轉載

前兩天和一個親戚爭論到美國念本科好還是在中國念本科好。 

他持有在中國念本科好的態(tài)度,我的態(tài)度則有點不明確。 

秉著真理越辯越明的原則,我準備羅列一些我認為美國本科的資源,也羅列了一些劣勢。我沒有羅列中國本科的資源,因為我自己了解很有限。 

寫這篇文章絕不想要妄自蓋棺定論,只想開始一場討論。 

那么,我作為“小屁孩”,怎么有發(fā)言權呢? 

我自己在美國一所還可以的本科念了兩年有余,大事一無所成,但是嘗試頗多,在此寫些體會: 

1.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是萬能的嗎? 

博雅教育總體來說比較自由,本科階段喜歡讓你這個上一點,那個上一點,都不深。 

比如,我來到美國以后,上了一節(jié)“中世紀戲劇”,又上了一節(jié)“現代舞蹈”。這讓我很多在中國的同學匪夷所思,因為我過去一直是“理科女屌絲”,絕對想象不到去“中世紀戲劇”上課。 

讓理科生上點文學,讓文科生上點邏輯,這種想法是好的。理論上可以拓寬人的視野,增加人思辨的能力。 

實際上呢?我覺得博雅教育只對于兩類人有用: 

第一類是家庭非常殷實,徹底的貴族,有大把的時間和錢可以體會人類智力的美好; 

第二類是腦子十分好使,一點就通的類型。 

其余,很多學生就是為了滿足學校要求蜻蜓點水地上一門外語,一門歷史,一門哲學——有的時候也就混混事,具體思辨有多深刻,我持懷疑態(tài)度(當然我是個悲觀主義者)。 

當然,這種教育的好處在于,下次你去一個雞尾酒會(所謂的上中產派對),你就可以跟人聊聊康德,聊聊尼采,聊聊喬伊斯。這可以增加“階級認同感”。 

2.多元化的學術氛圍或許會輕易讓你迷失 

專業(yè)課程相對比較靈活,各種出路的人都存在,不會逼著你往科研方向走。 

比如說,我見過想要做Banker的數學專業(yè),大四都快畢業(yè)了,最基本的證明該怎么寫都搞不清楚,但是這樣也可以從數學專業(yè)畢業(yè)。 

當然,這里也有課程(對我來說)非常難,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或者各種熬夜寫證明。而我學術基礎不算很差,也非常努力。 

總之,你可以選擇和Banker同學在一起輕松拿A,也可以選擇和數學大神在一起輕松被虐。但是,如果你想讓周圍縈繞著學術大神,也許去北大是個更好的選擇。 

我有個學長,現在在美國東面一所牛逼哄哄的學校念數學。他經常跟我抱怨美國本科學生簡直太傻了,做不出題就在考卷上畫一個小怪獸。與此同時,我也認識在本科期間就在期刊上獨立撰稿發(fā)表的。 

其實,這也是學校允許了多元的存在。這種多元性也影響了嚴肅的學術氛圍,讓人很難靜下心來學術。 

但是,真實的社會就是這樣的。就像我的導師所說: 
“ 
你想念哲學PHD么?你要知道,很多比你傻得多的人,正在幾百萬幾百萬美金地進賬。你如果耐得住這種寂寞,這就是你應該選擇的路徑?!?nbsp;

只有這種環(huán)境里,才能讓被迫學術的人被洗刷掉,喜歡鉆研的人浮出水面。 

3. 但是確是可以幫助你更早、更清晰地明確自我定位 

總體來說,美國綜合大學的科研機會比較多。本科生想要加入世界頂尖的學者的實驗室,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比如,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就在一個世界頂尖做Astrophysics的教授手下打雜。也許是她個人的風格,我和她接觸交流機會很多,這讓我頗受裨益。 

(注:我這個時候也就18-19歲,除了半吊子C語言外,沒有什么特殊技能,這在中國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覺得上課其實并不能學到太多(比起看課本來說)。 

因為教授一般都會準備好一堆證明推導,然后一點一點“回憶”到黑板上,所以你是看不到他的思考過程的,直接看到結果。 

我覺得這種“回憶”對我毫無用處,因為我自己天賦一般,拿到新的問題還是搞不清楚如何思考。 

但是,如果教授和你一起想一個她沒有完全想明白的問題,那么你就可以看,啊,原來她會先考慮這三條路徑,而我自己不這么思考問題:“為什么呢?到底誰的更好呢?”這種對比讓我恍然大悟。 

通過這些在Research Group(研究小組)里面摸爬滾打的經歷,我除了和導師學習,也可以和同組的博士生、本科生學習。 

另外,我也大概知道PHD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甚至Research Group(研究小組)的人情政治是什么樣的。 

我也明白了,我不太適合走學術路線。 

這個決定是經得起推敲的。 

同時,想要搞學術的人也可以盡早進入“征途”,得到獨立研究的機會。 

我前一段時間在人人上看到有人寫的“上了博士才知道自己不喜歡生物”——說實話,這有點匪夷所思,因為上博士是一個巨大的投入,怎么能如此輕率決定!說簡單了,只有“我不能想象不學不研究XX”的人,才應該去上XX博士。 

但是,如果之前沒有在研究小組里求生的經歷,這個決定不可能是理性、全面的。 

4.導師的優(yōu)待——讓你少走一些彎路 

另外一個好處是,申請PHD項目的時候,誰給你寫推薦信,寫你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有點“學術家庭樹”(Family Tree)的意味,在樹上的人去哪里都比較容易,在樹下的人很難爬進去,這和聰明與笨關系不大。 

同理,文科和教授接觸,讓論文期刊編輯看你的文章,改你的文章的機會也有一些。我覺得這種談話對我也是頗有裨益。 

什么幫助呢? 

比如說,我的Advisor(導師)是政治哲學非常著名的學者,也是行內期刊的主編,他可以迅速指出這個領域的目前的走向是什么,你的選題在這個走向里是什么位置,并且迅速把我自己讀到的知識體系化。 

這是我在圖書館里看書不能做到的,也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 

如果說上綜合性大學有什么好處,就在于你可以跟相對世界頂尖的學者學習工作,做研究——少走一些彎路。


回應 舉報
收藏1

推薦閱讀

xjmomo
xj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