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理解力的自主閱讀

2023-6-25 10:09 原創(chuàng) · 圖片11

之前我們做了一個故事復述的框架來促進孩子對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今天我們先來解釋一下為什么要引導孩子復述,復述框架如何促進寫作,以及如何促進孩子對文章結(jié)構(gòu),及更細節(jié)內(nèi)容的關(guān)注與理解。

學前的閱讀主要引導興趣,進入一年級之后,自主閱讀的量會逐漸加大,而自主閱讀并不只是認得字就好,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理解。想想咱們自己學習英語的時候,每個單詞都知道意思,可連成一句話卻一頭懵的狀態(tài)。

在《小學讀整本書教學實施方略》這本書中,李懷源老師講:“天賦高的學生可能會更快地領(lǐng)悟和掌握某種能力,而大部分學生如果不加以強化訓練,有可能終生都悟不出某些道理,也不能發(fā)展出某項能力?!?/p>

OMG,原來像我這種學生是需要不斷強化訓練一些東西的,我學人家學霸讀那么多(其實也并沒人家讀得多)只是學了個表面而已。怪不得現(xiàn)在讀書還是那么慢,或讀了就忘。

這么說,在孩子學習自主閱讀期間,除了興趣,引導理解也是對今后閱讀至關(guān)重要的部分

再說說我們的復述框架。這個框架不只是鍛煉孩子的理解力與表達力,里面的那些元素其實就是孩子們讀的故事以及今后讀大部頭小說的基本元素,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像是一條魚的骨架。

將骨架的比喻講給孩子,我們在讀懂一條魚,這條魚有骨頭、有肉,你要把肉和骨頭剝離開。復述框架就是魚骨頭,而且這個框架在今后孩子創(chuàng)作故事的時候也可以用到。

創(chuàng)作故事之前,我們先確定骨架,也就是:我的故事都有誰?發(fā)生的背景是什么?他們要解決一個什么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怎樣解決的?解決過程中又遇到什么問題?如何解決……

這時候有了骨頭,再一步一步加入魚肉,和更加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就是一個完整又吸引人的故事。

寫故事是不是很簡單?小家伙們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試試看自己有多厲害了吧!

對魚的骨架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對魚肉的理解和積累也是需要跟上的。例如對人物的理解,他們的特點是什么?如何描寫?如何讓人能夠感同身受看了意猶未盡?

接下來用羅爾德·達爾的經(jīng)典作品《蠢特夫婦》中的第三章“骯臟的胡須”來舉例:

“骯臟的胡須”這一章有描寫蠢特先生肉眼可見的一些特點、生活習慣等,來體現(xiàn)蠢特先生的又臟又臭。所以這一章很適合學習人物的描寫,給孩子的問題也要緊扣人物。

問題:

1. 蠢特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用文中原話說出來)

2. 找出三個證據(jù)來證明問題1的答案。

流程:

1. 孩子先自主閱讀相關(guān)章節(jié);

2. 家長提出問題,回顧章節(jié),引導孩子在文中找答案。(前期需要給孩子提供盡量多的支持,例如給出關(guān)鍵詞、用問題進一步引導、找出原文并一起用自己的語言總結(jié)等等)

盡量遵循這個順序,先閱讀,后提出問題。因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對自己之前無目的的閱讀與針對理解的閱讀有一個對比。

引導目標:

1. 區(qū)分文章的魚骨與魚肉(三個證據(jù)分別為三根魚骨);

2. 初步理解層層遞進的描寫手法。


問題1的答案作者很明確的寫在了章節(jié)的最后:“我力圖要告訴你們的就是,蠢特先生是一個又臟又臭的老頭子?!?/p>

問題2,找出三個證據(jù)。找證據(jù)過程中要求孩子從前往后找,Noah在做這一步時發(fā)現(xiàn)他為了圖省事,會從后往前翻著找。從前往后找是因為過程中可以體會到作者描寫蠢特先生時層層遞進的手法。

第一段講的是我們普通人的臉是什么樣子,跟蠢特先生好像沒有關(guān)系,所以證據(jù)也許不在這里。

第二段的內(nèi)容不出意外會引起孩子的注意?!暗菍σ粡埫兹椎哪榿碚f,情況就不一樣了。有些東西尤其是食物,就會粘在臉部的毛毛上。肉汁一類的東西會徑直鉆進毛發(fā)中,并且會一直待在那里?!?/p>

孩子會一邊讀一邊做出類似“呃~”這種惡心的表情。沒錯,這句話就是第一個證據(jù),用來說明蠢特先生又臟又臭。如果嫌這句話太長,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總結(jié)出來。

第三段講了我們可以觀察遇到的任意一個臉上長滿毛的人是不是像上面描述的那樣。所以第二個證據(jù)應該不在這里。

到了這里,我們可以提醒孩子注意這三段是否講的相同的內(nèi)容,都是為了說明白他找到的第一個證據(jù)。第一個證據(jù)就是第一根魚骨,這三段中其他的文字就是填充的魚肉。

第四段開頭也是令人作嘔的描寫:“蠢特先生吃飯的時候從不費力去張大嘴,結(jié)果(又因為他從不洗臉)他臉部的毛上便總是粘著數(shù)百個以前吃早飯、午飯和晚飯時留下的殘渣……”

又是一陣惡心的表情,甚至惡心到在地上打滾!這就是第二個證據(jù),蠢特先生不僅把飯粘在臉上的毛毛上,他還不張大嘴吃飯,并且不洗臉!

接下來的文字和第五段的內(nèi)容都在講他胡子上的飯渣,那這些也就是第二根魚骨上的魚肉啦。

第六段一整段的文字讓人惡心到暈倒!不張大嘴吃飯與不洗臉已經(jīng)不算什么了,蠢特先生還不時地“舌頭一卷,總能在這兒或那兒找到一口好吃的東西,細細的嚼一嚼!”

三個證據(jù)全部找到,對這一章的魚骨與魚肉也有了清晰的認識。從孩子自己的表情動作來看,他們也是理解層層遞進的意思的,只需要我們提醒他們回顧在讀到每段時自己的動作表情即可。

羅爾德·達爾的作品不愧能受到全世界孩子的喜歡,故事有趣的同時,每一段的描寫、每一章的描寫都會有大小不同的高潮去調(diào)動孩子的情緒。

這種練習不需要每讀一個故事就要講述,目的是引導孩子在讀的過程中有意識去理解與思考,所以一周進行1次就足夠了。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讀物,然后根據(jù)目的,家長挑選其中一段或一個短故事來練習。也可以家長選擇一段,要求孩子讀過之后練習理解。

最后大家要注意引導的過程不是上課,也不是我們在教他們知識,而是大家一起探索的過程。答案可以不一樣,但要說出充足的理由。

好的親子關(guān)系,是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互相督促、互相鼓勵,一起享受成長的過程。

下次吃魚,是不是瞬間可以回憶起我們讀的故事呢?

文章首發(fā)于公眾號“長大研究所”,歡迎大家查看往期文章!


回應 舉報
贊1
收藏

推薦閱讀

煒煒的研究所
煒煒的研究所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