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別人家的孩子”,先做“別人家的媽媽”吧!

2015
2013
2018-2-23 14:52 原創(chuàng) · 圖片1

相似的面容、相似的言談、相似的舉止,團聚讓我們看到家族中的諸多共性。而養(yǎng)育,實際是用一生去照鏡子,要想鏡子里的人兒可愛,鏡子之外的我們需先可愛。

孫儷在微博上曬出了兒子等等的一幅小畫,一場音樂劇后,獅子王的模樣畫得惟妙惟肖,頗有神韻。網(wǎng)友們不禁連連佩服娘娘教子有方。

通過孫儷的日常微博也能看出,孩子們都可愛、有活力,而且背后還藏著一股子優(yōu)雅、有內(nèi)涵的勁頭,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我們在感嘆的同時,其實還有個“別人家的媽媽”,也常常是我們這些凡人媽媽們無法觸及的高度。

以下是孫儷2017年的小總結及對2018年的小規(guī)劃:

“演了一個電視劇,演了一個電影,學會了做咖啡,并且學會了喝,開始對做飯感興趣,學了幾道西餐,找到了自己喜歡喝的茶,看了幾本健康書,團隊里又多了一個小天使,對于2018年我要發(fā)現(xiàn)生活更多的美好……然后認真工作,拍一兩個戲,有時間就多寫字,多畫畫,多點時間運動,旅行,再出一本關于小動物的書……”

有事業(yè),有生活,還有欣欣然、熱騰騰、用心的生活態(tài)度。

在這七天的長假里,在跟孩子正面交鋒,密切相融的這段日子里,有疲憊、有歡樂、有滿足、也有深深地憂慮。

在家人中間,我深刻感受到了一種相似:我像爸媽,而我的孩子像我。這是遺傳的力量,也是榜樣的力量。

一個脾氣急躁的媽媽帶不出一個溫和穩(wěn)定的孩子,一個大嗓門的媽媽帶不出一個安靜優(yōu)雅的孩子。

在養(yǎng)育孩子的路上,我們對孩子諸多的規(guī)劃和教育,其實都不如修煉好自己。因為一家人常常長一個模樣,也常常有相似的脾性,我們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個對象。

知乎的網(wǎng)友 金灶沐講了這么一個段子:

我哥,一個東北大老粗,脾氣火爆,沒啥文化,有點大男子主義。

偏偏人到中年,也愛附庸風雅。

自己舞文弄墨寫點狗屁不通的詩,

也教孩子如何變得溫文爾雅。

一次,我哥帶我和她閨女去吃飯,我侄女一進門就沖著服務員大喊,我要什么什么,服務員沒說話,記下就走了。

我哥語重心長地說:“嬋兒,不許對服務員大呼小叫的,要尊重人家的職業(yè)。”

我心里驚呼,我哥嘴里什么時候能說出這樣的話了。

小侄女聽罷只是怯怯地答應了一聲。

點完菜了,

等了十分鐘,菜沒上,

等了二十分鐘,菜沒上,

等了半個小時,還沒上。

我哥拍案而起,

指著服務員鼻子大罵,

這TM什么玩意兒能不能上來了?!

這破飯店怎么開這么長時間的,你做飯還是種地去了?!

…………此處略去一千字慷慨陳詞。

聽起來是個段子,博得看官一笑,但是,細細想來,我們做父母的有多少不是這樣?嘴上教孩子怎么做事,下一秒?yún)s被自己分分鐘打臉。

我們習慣在教孩子的時候,做一個“看起來很好”的家長,而孩子習得的卻是,我們沒有偽裝過的最真實的模樣。

這樣想來,常覺得心中恐慌,因為我們太知道自己有哪些不好的言行,我們太知道自己心里有哪些陰暗的角落。我們總希望孩子是美好的,但事實是,他會對你的一切全部模仿復制,不論好壞。

孔子曾經(jīng)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人父母,其實是一件能讓自己更圓滿的事業(yè)。在付出的過程中,只要我們帶著覺知,收益最大的就是我們自己。教孩子更好些,不如教自己更好些。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全面發(fā)展取決于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于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環(huán)境?!笨梢姼改傅膶嶋H行動的重要作用。

父母的一舉一動,甚至細小的行為,都可能對子女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想要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我們需要不斷打磨自己,讓自己發(fā)出光來,。

一個“別人家的媽媽”才能培養(yǎng)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而我們需要不斷精進打磨的其實是自己,在孩子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地方。

當我們以一個更好的姿態(tài)去過我們的人生,孩子也會以一個更好的姿態(tài)去面對他的人生。

作者簡介:一木釘,兩個男孩的媽媽,親子平臺簽約作者。


閱讀原文 回應 舉報
收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