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的英語是真正的英語嗎?為什么老外聽不懂我?我也聽不懂他?

2017
2014
2020-9-13 22:22 原創(chuàng) · 圖片16

寫在前面:本文首發(fā)于公號無敵大薇薇,主張通識教育,從語言到全學科,從三觀到批判性思維,幫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為積極的終身學習者。

前不久,我們有個讀者群里在討論一段視頻,一名12歲的小女孩參加英語演講比賽的視頻。小姑娘英文流暢,非常優(yōu)秀。在評委提問環(huán)節(jié)的時候,被中國評委一段混合著各種詞匯和長句的問題,弄的一臉懵。

評委想問:中秋節(jié)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然后influence,upon you就都出來了。本來口若懸河的娃實在是沒明白評委想要表達的意思。美國評委接過話來,一句簡單的:What does it mean to you?娃立馬秒懂,開始口若懸河。




學了很久英語,會很多高級詞匯,但是依舊說不好英語,在交流的時候表達不清楚,是我們這代人學習英文的時候經(jīng)常會遇到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能在應試里拿高分,但實際運用上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的原因。

在和這么多家庭溝通下來,我發(fā)現(xiàn)導致這種現(xiàn)象有兩個因素:一個是過于重視口音的標準讀法,語法和詞匯的準確性,怕錯,不敢開口;再一個就是原版地道的內容接觸的不夠多,導致在用英文表達的時候,思維沒有跟上。

其實作為非母語人士,我們大部分人不可能做到發(fā)音標準如native speaker,語法嚴密正確無誤。尤其是在即興開口時。比如我自己,有時候隨意抓起一本書就講,或者就某個話題聊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一些小語法錯誤,一些詞匯表達不暢。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在商務場合(之前工作需要經(jīng)常和國外同事或客戶打交道)和日常生活里,與外國人溝通自如。

所以,請不要因為怕錯就不開口,因為那樣也許就永遠都無法進步。

我們和孩子一起學英語,不是要成為詞匯量兩三萬的專業(yè)老師;我們跟孩子一起學數(shù)學做思維訓練,不是要成為奧數(shù)杯賽達人;我們聽大語文聊歷史,也不是要成為國學專家。家長們需要做的,是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懂得正確的引導方法,以及用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和學習型心態(tài),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這會成孩子自主學習的榜樣,會幫助他們在培養(yǎng)內驅力的道路上大大的加快步伐。

努力,而不要對自己苛刻。

萬事萬物,基礎為先。比如我們說詞匯的多樣性,那么簡單詞,難詞,都要接觸,不要覺得難詞自己不會,孩子就聽不懂,說起來就感覺壓力太大;也不要為了追高追難,忘記其實基礎的,簡明清晰的表達才是培養(yǎng)語感的好方法。

更不要忽略,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內容,和孩子做很多思維拓展,畢竟,語言只是思維的載體。

關于這個話題,我想請【先后學堂】家庭英語通識啟蒙課的帶班老師Brenda,和大家分享,她十來歲到加拿大上高中,之后在加拿大生活了近20年,也教了十來年兒童英語,關于“到底什么是地道的英語?”她深有體會。

文:Brenda

我在國內上學那會,英語的重要性已經(jīng)開始流行,但20年前資源實在有限,看不到什么原版書,也找不到啥好的學習資料。所以,當我媽知道隔壁大學有英語角的時候,就經(jīng)常興沖沖的帶我去湊熱鬧。

那些金發(fā)碧眼的外國人得到了相當大的追捧,屁股后面總是追著一串兒跟他們say hello的人。我媽經(jīng)常鼓(Bi)勵(Po)我去跟他們聊天。猛一遇見外國人,我心里首先是十分的恐慌,但在母上的不斷催促下,我只好在英語學習中的標桿人物,李雷的指引下貿然撂下一句:“Hi, I am Brenda. How are you!”

這時候,按說國際友人按照韓梅梅的套路應該回我一句:“Hi,I am John.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但現(xiàn)實總是piapia打臉的。國際友人沒有受過韓梅梅的熏陶,常常不按套路出牌,在禮貌性的回答完自己的名字后,問了我一句:“what brings you here?”

這題對我來說,明顯超綱了。

我立刻在腦中飛速地進行分析?!皐hat”,是什么的意思,“bring”是帶來的意思,“here”是這里。無非就是問“是什么東西帶你來的?“于是,我自信滿滿的回答他:“Car!”

一瞬間,友人臉上的表情也是十分精彩?,F(xiàn)在看起來,他可能內心也是飛速地在解謎為什么我回答了一個Car。一番努力之后,他給了我一個尷尬但不失禮貌的微笑。

當然接下來我也不知道要跟他說什么了。倆人大眼瞪小眼半響,機智如我,用了萬能的尿遁:“I need to go to WC.” 

然后揮手說再見,迅速逃離現(xiàn)場。

后來我才知道,WC應該也給國際友人留下了不小的陰影。而國人經(jīng)常說的toilet其實也沒啥人用,除非大家想特指馬桶。

實際上美國人上廁所不說去WC或者是toilet,他們會說“I would like to use the restroom”,而加拿大人用“washroom”比較多。相當于我們說“洗手間”。

又比如我們想文明點的表達,說“人有三急”,“我內急了”,這個直譯起來可是要了命了,該怎么說呢?”People have three ..., I have internal ...” ?聽起來都不是那么回事啊。

這個“急”,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約莫要加上一番比手畫腳才能表達清楚。其實很簡單,就是“nature calls”。來一句“nature calls”,大拇指隨意往后一指,大家就知道你什么意思了。

記得我剛到加拿大那會兒,有一次跟朋友想去買點面包牛奶,就問了Homestay家附近的超市在哪里。他讓我們去一個叫做London Drugs的地方。我跟小伙伴問清楚路線就出發(fā)了。我們倆一路嘀咕,主要是想確定是不是我們聽錯了。畢竟“Drugs”這個詞還是很犀利的,這不是X品的意思嗎?賣這種東西的地方能去嗎? 里面會有面包和牛奶嗎?我們兩個小姑娘進到里面還能出來嗎? 還沒等我們想出個所以然,大大的牌子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

我和小伙伴也是震驚了,想說國外真的是個法外之地啊,太亂了!光天化日之下如此大的一個商店公然就販賣X品了?還大大咧咧地寫在招牌上?!

當然面包牛奶裹腹之物還是要買的。我們蹲守在門口將近半小時,看著進進出出的都是正經(jīng)的人,甚至還有老人和小孩,覺得就算有不法之物,我們就打眼兒看看漲個見識也好。實在不行就跑。

終于鼓足勇氣邁進了大門。結果發(fā)現(xiàn)其實就是一家普通超市,吃的用的還有一些非處方藥擺滿了貨架。完全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可怕物件。

后來才知道是自己狹隘了,drug這個詞既有X品的意思,也有藥品(當然之前我以為藥就是medicine……)的意思。所以這家店英語直接翻譯過來就是drugstore,也就是pharmacy. 不僅僅賣藥,還賣一些生活必需品,也是一家綜合型超市了。

當然,如果你聽到某人“doing the drugs”,那還是有多遠跑多遠吧,這里的drugs確實是指的X品了。

如此這般的經(jīng)歷在剛出國的那幾年真是讓我尷尬了無數(shù)次。有一次我想跟homestay家長們說今晚上我跟朋友外出吃飯。我不假思索地來了一句:

“I am going to have dinner with my friends outside.”

當時明顯地感覺到了對方的一陣無語停頓。那時正值溫哥華的雨季,外面正下著瓢潑大雨。Homestay看看我再看看外面,一番思索,很確定地告訴我:

“You must mean eating out.”

這才讓我弄明白,eat outside是說你在屋外吃飯。顯然在滂沱的大雨中不在屋內選擇在門外吃飯讓我顯得精神特別不正常。而想說外出下館子,只要簡單的“eat out”就可以表達了。雖然“out”和“outside”在中文翻譯里經(jīng)常被翻譯成一樣的意思,但在英語表達中還是存在不同的。

你看,很多我們自以為正確的說法在外國人看來并不準確。而有些意思我們表達出來彎彎繞繞的,但在英語里一句話或者幾個詞就能說得明白。

比如我們有時候會感嘆一句“世事難料”,在地道的英語中應該怎么說呢?“Things in the world can not be predicted”?這樣說大家也能懂,但在表達上來看未免有些太拖沓累贅,其實只要簡單地說“Things happen”就可以了。

又比如評價某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直譯成:“Rivers and mountains can be changed easily, but it is hard to alter someone’s nature”。還不如直接說成“Boys will be boys”,是不是既簡單又有效?

再比如我們想表示笑點很低。這個詞在翻譯上就沒有對應的內容,你要非說“l(fā)aughing point is low”,結合上下語境,十之八九也是能被理解的。但是別人就會覺得你的表達很怪,不地道。

如果說“be easily amused”就會更加準確,大家會知道你是一個很容易被逗樂的人,這就是另一種表達思路的體現(xiàn)。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有的時候,我們會在書本上會遇到一些看起來語法并不正確的句子,但確實是正確地道的用法。用咱們大課上的一句話來舉例:

Your teacher is an amazing person, they’re an expert in their field.”

來分析一下,前半句your teacher是個單數(shù),用is沒問題,后半句怎么就單數(shù)變復數(shù)用了”they’re”和“an“呢?這在語法上來講顯然是說不通的。

但實際上,這是比he/she來指代,要更加地道的用法。在用法上叫做 “singular they”. 就是they (包括their等)這樣的詞,可以用作一個中性的單數(shù)名稱代詞。

這么說可能還不太明白,那我再來舉個例子:Each student should save their questions until the end.

簡單來說,類似這種無論用he還是she來表達,都不全面的句子,我們就可以用they了。

當然,這種說法,在我們學英語的中國人來說,是非常少見的,所以大家可能會把其歸為“語法錯誤”。而實際上,類似這樣地道的表達,確實有一部分是和我們的認知多少有一些偏差的。

這些也是造成我們在開口的時候,會思前想后的原因之一,比如我們會特別糾結于語法的絕對正確,或者是發(fā)音的地道標準。其實落實到育兒上,這樣的要求,會把自己牽絆住,而映射到孩子身上,可能也會或多或少的打擊到孩子們的主動表達。

回想我們在教孩子們中文的時候,也并沒有特別地強調語法、時態(tài)、單數(shù)復數(shù),孩子們也漸漸地就學會了。我們成年人在說中文的時候,也會遇上發(fā)音不準,會遇上一個成語或典故在嘴邊繞兩圈,說出來言不達意的時候。所以,先開口,一邊開口說,一邊繼續(xù)學習。在表述的時候,盡量用簡單清晰的方式表達,不要一想就是背過的那些大詞,或是復雜的從句。

那我們到底要如何做,才能消除,至少是縮小這些差別呢?

通常的中式學習法思路一般分三步走,一是會認,二是會聽,三是會說。先通過積累大量的詞匯做到在閱讀方面沒有障礙,然后增強聽力的練習,以此為基礎積累扎實的基本功做到出口成章,最起碼是能夠對答如流。

然而實際操作上我們會發(fā)現(xiàn),常常在第一步就進行不下去了,我們認了很多生字詞但是不會應用,或者經(jīng)常就會碰到我們之前舉例的那些表達不地道的各種尷尬。

當然英語學習有很多目標,有些是為了能夠在考試中拿到好成績,有些是為了能夠跟外國人流暢地溝通,像母語一樣自然,再高或許就是在一個群體中能夠自如且有觀點的侃侃而談。不同的目標應對的方法自然也不同。

像我們這輩人初初接觸英語通常是在小學中期或是初中,從邏輯性的對應單詞和中文釋義開始,到學習語法,遵循的是一個傳統(tǒng)的中式英語語言學習方法。

而現(xiàn)在的孩子們接觸英語的時間大大提早了,相對于我們那個年齡更多的是理性分析學習,幼齡孩子們則是在語感和隱形習得的強大力量下去領悟和感受。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研究語言習得的老師和專家,都會倡導一種沉浸式地學習,在真實的語境中領悟詞匯的應用和句式的表達。

而家長的英語水平高低,并不會在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真正有影響的,是引導的方法。

說起來也很簡單,不外乎就是兩項:1、盡量多開口,會多少說多少,不會就跟著一起學;2、讀原版繪本,大點的娃看原版動畫片,在這個過程里,家長不要一味想著讓孩子認多少字,聽懂多少內容,而是首先要讓孩子習慣這種語言的存在,不排斥,就是一切好的開端。

同時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大膽開口,而不要太去考慮語法和口音,更不能怕出錯而不開口。錯不是什么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的錯誤中成長。當然,有正確的內容做引導,跟著地道的內容走,非常必要。

而交流的前提,除了語言能力本身,更重要的是思維力,比如用什么樣的方式能夠清晰簡潔有條理的表述?如何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總結規(guī)律?這些是比語言更重要的能力!

否則,即使你詞匯量一大堆,但沒足夠的思維支撐,也無法清晰表述觀點。

舉個例子,在我們大課里,第一周的句子非常非常簡單,Look at the cars,1,2,3……就是這么難度幾乎為零的內容。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用這樣的內容來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

點數(shù),就是最基本的數(shù)學啟蒙,低齡娃,按照順序數(shù)下來,我們可以接著和孩子說,the first, the second, the third, 讓孩子有序數(shù)的概念。接著,可以再擴大一些,The blue one is the first, the white one is the second, this is the third one , it is blue also…諸如此類,讓孩子對顏色一并有了概念。

接下來,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統(tǒng)計,不同顏色的車有多少輛?還可以帶孩子觀察,不同品牌的數(shù)量等等。再往深里,我們和孩子聊聊不同車輛的大小,形態(tài),比如越野車的大輪子,可以absorb shock,并且用小實驗來讓孩子理解,什么是減震,也可以舉例帶有氣墊的鞋子,為孩子帶入cushion(這個詞是培生分級讀物里基礎級別就會講到的)/extra cushioning等. 你會發(fā)現(xiàn),即使是小區(qū)樓下停著的車們,都會讓你有無數(shù)和孩子聊起來的話題。

聊起來,這一點非常重要。比這個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孩子能懂的方式聊,把這些好內容帶給孩子的時候,讓他們能夠和自己的生活或經(jīng)歷相連。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大人盡量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得準確地道,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就會了。

我是Brenda,【先后學堂】家庭英語通識啟蒙課的帶班老師,也是一名三歲娃的媽媽。

在第一次看到薇姐share給我的課件的時候,我覺得非常驚喜,因為即使生活在加拿大的純英語母語環(huán)境里,如何來培養(yǎng)孩子的數(shù)學感知,思考力,如何讓孩子能夠同步學好中文,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而【先后學堂】的課程,給了我很多啟發(fā)。

所有的內容是由整個教研團隊合作研發(fā)的,經(jīng)由兩輪外教審核后印刷錄制。六個人的教研小組,集思廣益,課程難度螺旋式遞進,在保證有基礎內容的同時,也覆蓋了詞匯難度和話題廣度。作為一名在海外從事兒童語言教學的媽媽來說,我覺得非常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講解,不僅僅是給大家句子和內容,更多是給思路和方法,帶著大家一起拓展思維,甚至是融入了傳統(tǒng)國學的內容,通識教育的思路非常開闊。我認為這一點,也許比學到了多少難詞,學會多少發(fā)音技巧,要更加有價值。

很高興在十月班和大家見面。歡迎提問,也期待著能跟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是道阻且長的,但是我們總能在其中發(fā)現(xiàn)一些竅門,沉浸其中并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的。

Brenda 老師

高中開始在加拿大念書,UBC畢業(yè),現(xiàn)長居加拿大,三歲娃寶媽。有10年多的兒童英語教學經(jīng)歷,也曾任諸葛學堂加拿大地區(qū)大語文老師,中英文教學經(jīng)驗豐富,尤其擅長用通識教育的思路引導孩子。


回應 舉報
贊1
收藏6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