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的紳士養(yǎng)成體系:去英國讀中學

2016-3-26 20:43 轉(zhuǎn)載 · 圖片9

11月初去英國,在幾位公學校長的言談中,BBC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教育》是話題之一。以精英教育自居的公學校長們并不認同片中刻意標簽化的真人秀設計,但仍對其中展現(xiàn)的中英教育差異饒有興味。BBC的初衷是,英國在國際考評的核心科目中屢屢受挫于中國,因此試圖實驗把中式教育嫁接到英國課堂上。片中,5名被精挑細選出來的中國教師空降到英格蘭東南部的一所公立綜合性學?!┖教刂袑W,他們被要求用“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授英國學生?!爸袊鴤鹘y(tǒng)的教學方式”包括一個班50個學生的設置,讓學生們換上中式的運動校服,在貼滿“求實、奮進、博學、謙虛”標語的教室內(nèi)上課,甚至還推行了眼保健操。課堂上的情景更是我們所熟悉的:老師在上面演示實驗,學生在下面不停地記筆記,像機器一樣每天長時間學習,就是為了最后能夠過關(guān)……正印證了片子開頭旁白的預設:“中國式的教育,以絕對的權(quán)威、絕對的紀律和慘無人道的競爭而聞名……這跟英式教育簡直相差巨大?!北M管遭到了英國學生強烈的掙扎和反彈,但中式教育仍在一個月后的考試中顯示出優(yōu)勢:在數(shù)學、中文、科學三科考試中,這個中式教育實驗班以10%的優(yōu)勢戰(zhàn)勝了普通班的學生。當然,僅從一部真人秀中無法得出中英教育孰優(yōu)孰劣的結(jié)論,也不能貼上“填鴨式”、“放羊式”的標簽了之,更重要的是在比較視角下的反思與互補。


中國學生在英國私立學校海外留學生中人數(shù)最多。圖為在墨爾文學校就讀的3名中國學生

紀錄片中,中國老師們一走進教室便告知學生,每個人將擁有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不會有針對性的細致教育,這讓適應了分層次教學大綱的英國學生們很難接受。相對來說,中式教育是一種指向大學升學率的應試教育。或者說,中學階段的指揮棒操縱于大學,是眼睛向上看的。在將分校開到中國來的德威公學(Dulwich College)校長斯賓塞博士(J. A. F. Spence)眼里,“中國教育中的好學生,往往是某一方面特別拔尖,其他方面不行也無所謂;西方人則推崇那種什么都會一些的人,典型代表就是萊昂納多·達·芬奇,他是科學家,也是藝術(shù)家、作家,還對運動感興趣”。


坎特伯雷國王學校的一堂英語文學課

這其中固然有文化差異,但社會背景因素更不容忽視。中國目前仍處在財富快速流動過程中,尚未形成固化的社會階層?!皩W而優(yōu)則仕”、“知識改變命運”在人們心目中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快捷的上升通道??梢哉f,應試教育是中國目前最大限度顧及社會公平的制度設計;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未加區(qū)分、缺乏個性的人才粗加工生產(chǎn)線。這在前些年大學擴招后更加顯著,2014年高考錄取率已高達70.3%,大學教育也由精英教育變成大眾教育,教育的人才遴選作用在弱化。即使在北大、清華等重點高校,統(tǒng)一招生進來的學生也只是應試精英。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精英教育。


伊頓公學的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學生穿著維多利亞時代的燕尾服上課

我們注意到,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將子女教育的選擇范圍擴大到全球,而且選擇的留學時間點逐漸低齡化,“去國外上中學”成為趨勢。我們在采訪中遇到的一位父親曾在紐約攻讀碩士后回到上海,他在大女兒Michelle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考慮送她去美國學習,全家還專門為這件事赴美,和當年的碩士同學們商討留學的必要性和具體事宜。他認為,美國的教育會使女兒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并且讓她更像一名“國際公民”。如今Michelle已經(jīng)在美國伯克希爾中學讀二年級了,那里距離上海7300公里。而一位正在為兒子上英美寄宿學校鋪路的媽媽則直言,她小學五年級的兒子Alex喜歡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問題的答案,而在中國學?!翱偸怯袠藴蚀鸢浮?。

將孩子送去半個地球之外上中學,是隨波逐流,還是理性選擇?國外的中學教育到底能夠提供什么?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將陸續(xù)開始對英國、美國等國家代表性中學的考察,試圖探討他們各自的教育模式,以提供一個參照系。


伊頓公學庭院仍保留著亨利六世建校時的樣子

我們的第一站,是英國的公學(Public School),選取了這一體系里的10個代表進行實地考察。如果說存在一座大英帝國的印象博物館的話,那么位于教育金字塔頂端的公學與它的產(chǎn)品——紳士,和女王、園林、板球等標志物一起,無疑是這個博物館里最顯眼的幾件展品。而公學這個延續(xù)600余年的“教育活化石”,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仍有強大的生命力。近10年來,中國父母們也加快了追逐這一頂尖教育資源的步伐,據(jù)英國私立學校委員會(ISC)2015年的最新統(tǒng)計,包括公學在內(nèi)的英國私立學校海外學生人數(shù)達到歷史最高紀錄,每5個學生里有一個外國人,就連像伊頓這樣的頂級公學也達到了15%,而20年前僅有8%。在外國學生中,來自中國內(nèi)地的學生比例最大,占20%。

英國的中學沿襲雙軌制,劃分為公立和私立兩大類。公立學校包括綜合中學、現(xiàn)代中學和文法學校。其中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是英國最古老的一種中學,它為由GCSE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入學者提供學術(shù)性課程,其中的大多數(shù)學生都準備升入大學,在公立學校中地位超然?,F(xiàn)代中學(Secondary Modern School)則以完成義務教育為目的,入學者大部分是社會下層子女,學校為學生提供所謂“走向生活的準備”,年限也較文法學校少兩年,16歲即直接就業(yè)。而像BBC紀錄片的錄制地博航特中學這樣的綜合中學(Comprehensive School)正是為消除不同類型學校之間壁壘的產(chǎn)物,它是目前公立學校的主流,在校生占英國中學生總?cè)藬?shù)的85%左右,招收一切適齡兒童。在低年級階段,所有學生接受的教育內(nèi)容都是一致的,共同學習一般的文化科目。但到了高年級,就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班組:有的側(cè)重學術(shù)與科學課程,日后將參加公共考試,進入大學深造;有的則側(cè)重工藝與技術(shù)培訓,準備離校后就業(yè)。


坎特伯雷國王學校是英國最古老的學校

與公立學校相對的是私立學校,目前英國有3000多所,習慣上稱為“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可以招收國際學生。私立學校的教學和招生自成一體,水平也明顯高于公立學校,但高收費就把大部分孩子隔離在外,全英僅有7%的中學生可以進入。公學則是私立學校體系中的佼佼者,僅有上百所,通常來說歷史更悠久,收費更高昂,多為寄宿制學校,通常實行男女分校。

即使在最寬泛的定義下,在公學就讀的學生也只占全英中學生的1%,但這一體系堪稱精英的搖籃。英國學者戴維·博伊德(David Boyd)曾這么定義精英:“精英群體應具備以下一些特征:職位高;比例小;社會地位高;獨特的生活方式;具有群體意識和集體凝聚力;排外而不自封;樂于和敢于承擔責任;有道德責任感;擁有各種權(quán)利?!惫珜W畢業(yè)生顯然符合。據(jù)統(tǒng)計,全英只有1%的學生可以進入劍橋、牛津大學,而公學的頂尖大學入學率卻可以過半。英國從1721年第一任首相至20世紀80年代的50位首相中,有33位曾就讀于九大公學,占總數(shù)的67.3%。僅以伊頓公學為例,1/8的國會議員、1/3的內(nèi)閣大臣、倫敦大公司1/3的董事皆為該校校友。盡管公學制度因強化階級分化而飽受抨擊,但客觀來看,也是由于這一精英階層的穩(wěn)定性——其內(nèi)部沒有那么急切的上升欲望,精英的生產(chǎn)才能夠從容不迫地向著更加精細化方向運轉(zhuǎn)。


唐屋女中的一場長曲棍球比賽在雨中進行

關(guān)于公學精英培養(yǎng)的成效,惠靈頓公爵曾在打敗拿破侖之后說過一句名言——滑鐵盧戰(zhàn)役是在伊頓公學的操場上打贏的。雖然這話有點勝利者自鳴得意的夸張,但是1974年時任法國文化部長的作家安德烈·馬爾羅在接待來訪的《英國傳記》作者布魯斯·查特溫時對此做了遙遠的回應。馬爾羅談及當時西方文明所面臨的嚴重危機時說,當務之急是對人的改造,古羅馬人之所以能在數(shù)世紀的時間里統(tǒng)治如此廣袤的疆域,全靠羅馬造就了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他認為,在近現(xiàn)代,只有英國人像羅馬人那樣培養(yǎng)出了一個精英階層,它不是貴族,也不是中世紀的騎士,而是紳士——英國紳士是西方文明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之一,而公學則是紳士的產(chǎn)生機制。

為什么英國公學持續(xù)培養(yǎng)出了一個紳士階層?這要回溯到它的起源。公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82年的第一所公學——溫切斯特公學(Winchester College),它是在歐洲黑死病肆虐的背景下創(chuàng)立的,旨在提供一所供70名貧困學生、牧師學習神學、教法和民法的學校,為教會培養(yǎng)圣職人員。它與其他地方性文法學校的區(qū)別是:面向貧民子弟,面向全國招生——這也是“公學”之名的由來。直到18世紀下半葉,公學因聲望上升、資源緊缺,才由免費教育變異為貴族學校。因顯著的基督教背景,培養(yǎng)基督教紳士是公學一以貫之的目標。17世紀的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話》中系統(tǒng)闡釋了基督教紳士的培養(yǎng)方法,也奠定了近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基石。洛克將培養(yǎng)青年紳士視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所設想的紳士需要事業(yè)家的知識,合乎其地位的舉止,同時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成為有益于國家的人。為了這一目的,紳士必須具備強健的身體,而且必須集德行、智慧、禮儀及學問于一身。在一系列訓練中,洛克認為健全的體魄最重要,其次是德行,知識則沒那么重要。他的觀點對公學實踐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溫切斯特公學校長拉爾夫·湯森德

洛克在開篇就談及體育的重要性:“人生幸福有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體?!边@一思想對于公學的影響極大,體育占據(jù)了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成為“沒有列入課表的必修課”,而體育項目的數(shù)量、層級、成績也讓公學和公立學校拉開了距離。

他其次強調(diào)了德行。“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難獲得,年輕人一旦喪失了德行是很少能再恢復的。兒童的心理和禮貌的形成需要不斷的注意,因此應針對兒童個性特點而采取相應措施?!甭蹇苏J為這在大群學生中間是無法進行的,受其影響,公學開始推行小班上課,以滿足個別教學的需要。在課程的設置上,公學更注重古典課程和宗教課程的道德熏陶作用,以及課外活動的才能訓練,以使學生養(yǎng)成上流社會需要的風度禮儀。而為了貫徹性格陶冶的原則,寄宿制也是公學的一大特色。


強大的優(yōu)越感和自信心是伊頓教育希望學生擁有的個性特征

在一系列的紳士培養(yǎng)目標中,知識和技能是最不被洛克看重的。他認為,一個紳士與其做一個良好的逍遙學派或笛卡兒學派的學者,遠不如精通古希臘、羅馬作家的作品來了解人類社會的生活,成為一個有德行、懂得人情世故和有禮儀的人來得重要。因此,在19世紀以前,培養(yǎng)具有健全體魄、注重德行修養(yǎng)的紳士是公學的唯一目標,也是適應當時英國貴族階層的一種培養(yǎng)目標。20世紀之后,科學技術(shù)迅猛發(fā)展,在強大的政治壓力和社會壓力下,公學也開始重視科學教育和學術(shù)能力的培養(yǎng),“牛劍”(牛津和劍橋)升學率逐年升高,公學的紳士培養(yǎng)目標的內(nèi)涵也有所拓展。


戲劇是伊頓公學“全人教育”的一部分

可以說,紳士培養(yǎng)的核心與其說是教書,不如說是育人。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培養(yǎng)全面人格的紳士——一直是公學的基因。曾經(jīng)在哈羅和墨爾文公學任教多年的龐辛告訴我:在所有衡量公學的指標中,公學系統(tǒng)內(nèi)部并不看重的就是A-level(英國大學入學考試)排行榜上的名次,因為排行榜的唯一標準就是考試分數(shù),根本不能體現(xiàn)全面的品質(zhì)教育。伊頓、哈羅和墨爾文等老牌公學都不參與排行,可見一斑。伊頓公學新任校長西蒙·亨德森(Simon Henderson)就對此極為反感,他坦言:“作為學校,如果你的考試成績名列前茅,那么未來的大門就向你的學生敞開。但這是有代價的,當他們走出這扇大門時,他們的個人和職業(yè)是否幸福和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考試成績之外諸多方面的訓練和教育?!边@些考試之外的訓練,更多體現(xiàn)在我們傳統(tǒng)認為的“副科”中,比如體育、音樂、藝術(shù)、戲劇。

讓龐辛遺憾的是,遠赴英國讀書的中國父母們往往只看排行榜,而且大多選擇在第六學級(Six Form)入學。這一學級是公學里的最后兩年,注重學術(shù)性,素有“大學預科”之稱。這一選擇看似投入產(chǎn)出比很高,因為優(yōu)異的理科基礎,以公學為跳板的中國學生很多能夠如愿升入“牛劍”。但是,第六學級主要以升大學為目的,課程專門性強,很多“副科”都削減了?!澳切笨啤桥c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批判性、自信、領(lǐng)導力更相關(guān)的部分。某種程度上,這些孩子沒有享受到公學的精髓之處。”

來源:《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5年


回應 舉報
贊1
收藏2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