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詩的流變與樂府選讀《孤兒行》

2018-12-26 11:32 原創(chuàng) · 圖片23

樂府詩的流變與樂府選讀《孤兒行》

       本文首發(fā)個人閱讀公眾號“童書松明火”,歡迎關(guān)注 

樂府最初始于秦代。樂即音樂,府即官府。秦統(tǒng)一六國后,以嚴(yán)刑歷法志國,文化管制也十分嚴(yán)格,“焚書坑儒”后,緊隨秦二世覆滅,只有《易水歌》流傳后世。秦代的樂府或者因為規(guī)模不大,或者因為文化發(fā)展程度的差異,并不受重視。

樂府有一千余名各地調(diào)集的民間音樂家,分赴全國不同地區(qū),搜集各品種的民歌(含歌辭和樂調(diào)),帶回宮中整理修飾,訓(xùn)練樂工,在祭祀典禮(大予樂)、宮廷享宴(黃門鼓吹)、軍中(短簫等等,進行配樂演唱表演。因此,兩漢時期,樂府指的是掌管音樂的機關(guān)。


到了魏晉南朝,時人將樂府演唱的詩(漢人原叫“歌詩”)稱為“樂府”?!皹犯庇蓛蓾h的機關(guān)名稱演變?yōu)榱藥б魳沸缘脑婓w名,魏晉南朝文人用樂府舊題寫作的詩,無論合樂不合樂,均稱為“樂府”。樂府詩之于漢代,一如 “詩”、 “騷”  之于周、楚。


樂府詩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兩漢樂府詩

二、魏晉南北朝樂府民歌

三、唐代詩人仿樂府舊題所做的樂府詩

四、唐代白居易的新樂府

西漢的民間樂府大約三十首,能確立為西漢作品的有下列幾首:《江南》、《薤露》、《蒿里》、《雞鳴》、《鳥生八九子》、《董逃行》、《平陵東》,收錄于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


東漢時期仍有采詩活動,作品主題大致有四類:

1、游仙幻想類:《長歌行》、《王子喬》、《步出夏門行》、《善哉行》

2、說理類,處事、避難、安身立命:《君子行》、《猛虎行》、《長歌行》、《艷歌行》、

3、抒情類,表達各種感受:《西門行》、《怨詩》、《公無渡河》、《悲歌、古歌》、《陌上桑》、《白頭吟》

4、敘事類,民情風(fēng)俗,政《雁門太守行》、《隴西行》、《相逢行》、《上留田行》、《婦病行》、《孤兒行》、《十五從軍征》

東漢因為距離漢武帝成立樂府時間已久,加上民間五言作品日趨成熟,引發(fā)文人仿作,因為東漢的文人樂府?dāng)?shù)量比西漢多,收錄在樂府詩集的《雜曲歌辭》中,形式多為五言,但內(nèi)容缺乏創(chuàng)意與個性。東漢樂府代表作為《古詩十九首》。


魏代樂府已經(jīng)不再采詩,樂府詩皆為文士之作,體裁四言、五言、七言雜言均有,也不再理會聲調(diào),這一時期的樂府詩常為“不入樂”之作。曹氏父子創(chuàng)作的樂府詩是這一時期的大宗,興起建安文學(xué)。


南朝的民歌樂府詩模擬之作,篇幅短小,五言四句,多描述民間男女愛情。


在樂府詩的發(fā)展過程中,以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樂府民歌作品最具代表性。翻開樂府詩集,宛若打開了社會生活的寫作繪卷:

1、承繼了先秦《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描繪了人民生活的種種現(xiàn)實;

2、題材選擇上,擴大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領(lǐng)域,詩歌形式上脫離了《詩經(jīng)》的四言詩體和《楚辭》的騷體(文句鋪張綿衍,用兮字以襯音節(jié)),開始了沿襲兩千年之久的五言七言詩體;


3、在情節(jié)內(nèi)容、人物塑造與語言上,表現(xiàn)出鮮明特征,包括具有曲折完整故事情節(jié)的敘事詩、場景的描敘和呈現(xiàn)、運用對白和人物內(nèi)心獨白塑造人物形象等等。如果說漢賦描繪的是宮廷生活、歌頌盛世、表達士人心境,那么漢樂府反應(yīng)的是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苦難與真實情感。

古詩選讀:孤兒行

今天選讀的是敘事詩《孤兒行》。傳統(tǒng)倫理道德,應(yīng)當(dāng)是兄俤弟敬,而本詩中兄嫂將弟弟當(dāng)做家奴使喚,以至孤兒萌生“居而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的沉痛念頭。樂府采風(fēng)的目的之一是“觀風(fēng)俗,知薄厚”,從本詩可以看出民風(fēng)澆薄的情形。

另外,漢代下層民眾有不少是奴婢,因此民間詩歌里有不少是傾訴他們身受的苦難,形象記錄了他們?nèi)绾卧诩灏局袙暝h王褒《僮約》里提到,奴婢要打掃洗滌、織履做粗、捕魚砍柴、買肉沽酒、舂米洗衣,“當(dāng)從百役使,不得有二言”。孤兒勞務(wù)的繁重,與奴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孤兒生,孤子遇生,命獨當(dāng)苦”作為起始句,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其后列舉了種種事實支持孤兒命苦的觀點,一、孤兒行賈生活之苦;二、歸來辦飯視馬操勞之苦;三、冬日踏雪行汲之苦;四、冬無復(fù)襦夏無單衣之苦;五、夏日收瓜瓜車翻覆之苦,描繪出孤兒經(jīng)受的種種磨難,行文結(jié)尾兄嫂怒罵,更令人對孤兒的命運生憂。

賞析

孤兒生,孤子生,命獨當(dāng)苦。父母在時,乘堅車,駕駟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臘月來歸,不敢自言苦。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土。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淚下如雨。

:偶也,孤兒偶然來到這個世上

行賈:音古,往來經(jīng)商,漢代重農(nóng)賤商,行賈在漢代被看作賤業(yè)
 

:復(fù);:趨,急走
 

一開篇,就是“父母在時”與“父母已去”兩個場景對比:昔日“乘堅車,駕駟馬”,古代人們出行,主要以步行、乘車、服牛乘馬為主,而“人轎自宋南渡始”,其后漸成風(fēng)俗,“重車日行50里,空車日行70里”步行不過三四十里,所以古代一般30里設(shè)一個驛站。孤兒父母在世“乘堅車,駕駟馬”說明家中經(jīng)濟富裕,排場豪奢。


筆鋒一轉(zhuǎn),今日“兄嫂令我行賈”,在家中享樂的特權(quán)消失了。兄嫂繼承了家業(yè),容不得不事生產(chǎn)的家人,要求弟弟自食其力,出外做買賣,而行賈的范圍“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


東漢的京都是洛陽,也是當(dāng)時天下的中心,南通江漢吳越,東達燕趙齊魯,商販往來甚盛,古代交通不便,“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路途遙遙,“臘月來歸”表明時間之長,“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土”可見旅途條件艱辛。


漢朝自高帝劉邦實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以來,商人地位不高,給大商做小販的人實際是奴隸。兄嫂讓弟弟行賈,實際上將他當(dāng)做了家中奴仆使喚,一年四季在外奔波,需要肩挑背負(fù),跋山涉水,櫛風(fēng)沐雨,而所得的盈利全歸主人,寒冬臘月歸家,“不敢自言苦”,如果說整段是行賈身體之苦,“不敢自言苦”卻是點明了精神的苛待。

不僅如此,歸家不得落座,兄長喚他去做飯,兄嫂吆喝他去喂馬,忙上忙下,再想起父母在世時“乘堅車,駕駟馬”的安逸公子哥的生活,孤兒只能背人偷偷落淚。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來歸。手為,足下無。愴愴履霜,中多蒺藜。拔斷蒺藜,肉中,愴欲悲。淚下渫渫,清涕累累。冬無復(fù)襦,夏無單衣。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
 

:皵 (què)的假借,皮膚皸裂;:音肺,通扉,草鞋。

愴愴:悲傷貌;履霜:踏著霜雪
 

:足脛后面的肉;
 

:音謝,水流貌,形容眼淚不斷流出
 

累累:不斷流出 貌

復(fù)襦:短夾襖
 

黃泉:猶言“地下”
 

“行賈”之苦還只是泛寫,冬日“行汲”之苦則充滿了具體的細(xì)節(jié)描寫。打水用了一整天,僅僅是因為地方遠(yuǎn)嗎?赤著腳,皮膚皴裂,地上還有野蒺藜,野蒺藜又被霜覆蓋著,只能緩慢行走,即便如此,一不小心荊棘還是會刺進腸肉,需要停下來拔刺,一路如此凄惶,悲苦淚啼。


衣履不全,寒暑難度,孤兒已不只是“不敢自言苦”、“淚下如雨”,已經(jīng)開始興起“居生不樂,不如早去”的念頭。這僅僅是因為兄嫂狠毒嗎?路人看到都不會指點議論嗎,由此推想,這樣的情景其實在當(dāng)時是常態(tài),奴婢的待遇便是這樣,缺乏起碼的衣食溫飽。


春氣動,草萌芽。三月蠶桑,六月收瓜。將是瓜車,來到還家。瓜車反覆。助我者少,瓜者多。愿還我,兄與嫂嚴(yán)。獨且急歸,當(dāng)興校計。亂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

:推;是:此,這

反覆:翻覆;啖:吃
 

:瓜蒂
 

:將;:語氣助詞

校計:計較,我要趕快回家,希望你們將瓜蒂還給我,因為哥嫂待我刻薄,又要有一番爭吵。

里中:猶言“家中”,譊譊:音撓(náo),吵鬧怒叫聲。孤兒遠(yuǎn)遠(yuǎn)就聽到兄嫂在家中叫罵

尺書:書信

將與:捎給
 

如果說“行賈”和“行汲”是勞作本身的艱苦,而“瓜車反覆”則渲染了孤兒心理的恐懼,襯托出兄嫂的兇殘。“春氣動,草萌芽。三月蠶桑,六月收瓜?!狈簲㈤_春以來的繁重勞動:一年剛開始,就忙著采桑、養(yǎng)蠶、收繭、繅絲,然后又是種瓜、收瓜。這段泛敘為后面的“瓜車反復(fù)”作好了鋪墊。這不僅是在寫孤兒一年之辛苦,也意在說明這一車的瓜也是孤兒辛苦耕種換來的。自己耕種的果實不但不能享受,瓜車翻倒還恐懼到如此地步,兄嫂的兇殘于此可見一斑。


“瓜車”為何會反覆?孤兒會不小心嗎?恐怕是因為勞作而衣食無作體力不支吧,然而”“助我者少,啖瓜者多”,可見周圍民眾的自私和世情的冷漠,反襯出孤兒的孤苦無告。


孤兒不求眾人還瓜,只求啖瓜者將瓜蒂歸還,好在兄嫂面前有個交代,以此證明不是瓜收少了或自己平日偷吃掉了,說明這樣的事件不只一次了,孤兒已經(jīng)知道接下來等待他的是怎樣的怒火和責(zé)打。

“獨且急歸,當(dāng)興校計”,孤兒一面急急忙忙朝家中趕,一面還在考慮回家后如何應(yīng)對和將要受到的責(zé)罰,此時的心情無比的慌亂、惶恐而又擔(dān)憂。作者并沒有沒有直接描寫兄嫂的頤指氣使,然而孤兒的可憐之態(tài)在這一節(jié)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清人李因篤評嘆:“數(shù)句之中,多少曲折”(《漢詩音註》)。

這篇《孤兒行》,在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里歸于《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

《樂府詩集》里收錄了漢至唐的樂府詩,細(xì)分為十二類。其中,漢樂府詩主要保存以下四類:

1、郊廟歌辭:貴族文人為祭祀而做的樂歌,華麗典雅,沒有太多思想內(nèi)容;

2、鼓吹曲辭:漢初從北方民族傳入的北狄樂,配上歌辭,內(nèi)容龐雜;

3、相和歌辭:各地采來的俗樂,歌辭多為民歌歌謠,數(shù)量最多,是漢樂府的精華

4、雜歌謠辭:樂調(diào)不知所起,無可歸類,自成一類。

《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的瑟調(diào)是指音高,還有平調(diào)、清調(diào)、楚調(diào)、側(cè)調(diào),每個調(diào)都有自己固定的音高和調(diào)式系統(tǒng)。平、清、瑟在后來相和歌流傳到長江流域與吳聲(江南吳歌)和西曲(荊楚西聲)發(fā)展出的“清商調(diào)”中運用最為廣泛,所以有“清商三調(diào)”的說法。


“相和歌”最早是無樂曲伴奏的徒歌,一人唱,一人和。后經(jīng)樂府加工后,加入琴、瑟、箏、琵琶、笛等絲竹樂器伴奏,由歌者敲擊板或節(jié)鼓掌握節(jié)奏。所以史書中說“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督峡刹缮彙肪褪侵南嗪透枳髌?,也是最早的一首五言體樂府,前三句“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是獨唱,后三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北”是三人和的部分。 


相和歌的曲體結(jié)構(gòu)也有分段式的多部性結(jié)構(gòu), “亂曰”是相和歌結(jié)尾的音樂標(biāo)志。

“里中一何譊譊”,孤兒的擔(dān)心變成了事實,“愿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孤兒本來還懷有一些僥幸心理,想和兄嫂解釋,但是還未進家門,就聽見兄嫂發(fā)怒嚎叫的聲音。他回去之后肯定會遭到嚴(yán)厲責(zé)打,孱弱辛勞的他,可能會連性命都丟掉。而此時,孤兒的心理也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他想到了輕生,唯一能做的只有寫封信給黃泉下的父母,告訴他們自己被兄嫂這樣折磨,時日也不長了,不如早點到地下和他們團聚。


《孤兒行》全文的主題“苦”就是這樣層層遞進的:最初“行賈”之苦,孤兒憶念父母,到“行汲”之苦想與父母“相從地下黃泉”的愿望,到“瓜車反覆”之苦,孤兒已經(jīng)身心俱疲,路人的淡漠和自私是社會之苦,家中是兄嫂之苦,對兄嫂所作所為的徹底絕望和對即將來臨的一頓責(zé)打的恐懼使得孤兒再次萌生尋求地下父母的庇護,再也無法忍受與兄嫂久居,那么孤兒會選擇與誰久居呢?末尾一段讀來尤其讓人心酸和無奈,忍不住聯(lián)想到孤兒就算逃過這一劫,將來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很可能早早殞命。 


漢樂府“緣事而發(fā)”,感情是激烈而直露的,這首《孤兒行》即是代表。全詩語言簡樸,通過典型事件和細(xì)節(jié)的選擇,細(xì)致而曲折的心理描繪來反映孤兒痛苦的一生,使孤兒的血淚控訴,十分具有真實感。清朝宋長白《柳亭詩話》評:“病婦、孤兒行二首,雖參錯不齊,而情與境會,口語心計之狀,活現(xiàn)筆端,每讀一過,覺有悲風(fēng)刺人毛骨。” 

賞析摘編自夏傳才著《文學(xué)名篇選讀:兩漢三國六朝卷》。


回應(yīng) 舉報
贊3
收藏10

推薦閱讀

童書松明火
童書松明火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