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你準備好給老師“送禮”了嗎?

2017
2014
2020-1-3 00:37 原創(chuàng) · 圖片1


一提到“送禮”,不免讓人浮想聯(lián)翩,下意識地把它和“討好”、“巴結”、“行賄”、“腐敗”等消極的字眼兒劃上等號。我承認自己也免不了一俗,曾對“送禮”存有偏見,尤其是在新加坡這樣一個以清正廉潔著稱的國家生活了十幾年后,更是對“送禮”嗤之以鼻。 
 

晚清重臣曾國藩的成功學強調“內圣外王”,不拿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追求去綁架他人,只求向內自修和精進。道德,于曾國藩而言,只是他自己一個人要恪守和堅持的原則和底線,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他人進行道德批判和說教。

曾國藩主張的“內圣外王”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送禮”,二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卻有著一種莫名的曖昧關系。

在剛剛過去的圣誕節(jié),我除了給倆娃準備了禮物,還破天荒地給他們幼兒園的校長、主班老師和做飯auntie(安娣)也都準備了一份小禮物。每份禮物的價格都控制在6-10塊新幣,折合成人民幣差不多30-50元。說到這,可能有人要跳出來詬病我,你咋說話前后矛盾,剛才還對送禮嗤之以鼻,如今這么快就同流合污了……

有這樣想法的朋友,我覺得一點都不奇怪反而覺得很正常。畢竟,“送禮”這個詞,無論從誰的嘴里說出來,都免不了讓人有種臉紅、羞澀、怯懦之意。為何送禮?送什么禮?怎么送?送給誰?……這一連串的問題其實就是在引導我們回答一個關鍵問題—送禮的根本目的和動機是什么?如果可以按“送禮”的動機和意圖進行劃分,是否就可以將“送禮者”分出高尚齷齪,優(yōu)劣低下呢?到底是非黑即白,還是像某些網紅大V說的那樣,在黑白之間其實有個中間的灰色地帶?

對于我來說,今年選擇給老師“送禮”,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記得幾個月前在《課堂管理》這門課上,劉老師曾提到過“送禮”這個敏感話題。大概的意思就是說,雖然不鼓勵給老師送禮,但是每個幼兒園的園長是允許自己的老師光明正大地接受,家長為了表達感謝或節(jié)日祝福、價格不超過20新幣的小禮物(購物券、食品或其它物品)。課快結束的時候,劉老師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相信無論是在座的準幼師也好,還是我們孩子所在幼兒園的老師也罷,現(xiàn)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誰都不缺家長送的這些禮物。我們的老師之所以選擇“收禮”,除了不愿看到家長難堪外,是想給家長一份安心和踏實,更重要的是見證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肯定。因此,在該情境下的“送禮”和“收禮”,其實是讓彼此感受到誠意和信任。

其次,正是因為基于以上對“送禮”的重新認知和解讀,我才決定在今年圣誕節(jié)那天,用小禮物表達一下作為家長對老師表達的言外感謝之意。畢竟,哪怕只是幾塊錢的小禮物,老師收到以后也是歡喜的,因為生而為人,沒有人會不喜歡被他人認可和肯定。

最后,與其說我是“送禮”,倒不如說是在“還禮”。因為,圣誕節(jié)那天,幼兒園的老師都會給自己班上的孩子們準備一份圣誕禮物。當然,有的小朋友因為特別可愛,也會收到其它班級老師送來的禮物和祝福。今年的圣誕節(jié)倆娃收到了一大堆禮物,開心極了。

這件事上我的身份和視角顯得略有些特殊 ,既是倆娃的家長又是一名準幼師,我該如何認識和把握好“送禮”和“收禮”的度,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道德之上,人情以下,正好。


回應 舉報
贊3
收藏1

推薦閱讀

小黑魚泡泡說
小黑魚泡泡說
2017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