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成長型”父母

2020-7-21 09:30 原創(chuàng) · 圖片3


今天悉尼大學的教育學研究生朋友問了我一些關于育兒觀念的問題,說實話我自認為我的育兒觀在中國比較小眾,所以從來沒有打算要寫出來影響別人或說服別人。但是朋友說我的觀念對她有些啟發(fā),鼓勵我寫出來跟大家分享。于是我總結了幾點自己的育兒觀,看看和大家是否一樣吧。

1. 金錢與陪伴,哪個更重要?

孩子0-3歲的時,需要父母的全身心陪伴;3-6歲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父母要學會逐漸放手;6歲以后上了小學,孩子會有自己的玩伴,父母的陪伴就沒之前那么重要了。

當父母的時效是非常短暫的,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忙著賺錢,等孩子大了再來管教發(fā)現(xiàn)他們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主見,不會再聽你的話了。到那時再想插手他們的生活,你會感覺到無能為力。

孩子年齡越小,對大人的依賴性越強,越容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的前提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那些問題兒童或問題少年幾乎都和自己的父母關系很差;而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同學都和父母的關系很好。

如果想談教育問題,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是把你當成好無話不談的朋友, 還是害怕你?嫌棄你?甚至厭惡你?

關于金錢可以給孩子帶來的好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金錢觀。我身邊有些人很有錢,但是過得并不快樂;而有些人沒什么錢,也不妨礙把生活過得充實有趣。有些人比一般人更渴望金錢,本質上是因為心理缺乏安全感,而這種心理的匱乏感是錢治愈不了的,他們需要的是心理醫(yī)生。

我和老公之前在上海從事金融工作,自從有了孩子以后一起辭職在家?guī)?,家里大概有四五年沒有收入,連同事都替我們著急。但我們覺得犧牲這幾年職業(yè)生涯來陪伴孩子非常值得,我們失去的只是一份工作,并不是工作能力。

優(yōu)秀的媽媽并不是完美的媽媽,而是成長型的媽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必須要有取舍。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都很不容易。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心力來照顧孩子。

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很多錢,而是正確的金錢觀。我在職場打拼了幾年,深知錢的來之不易,所以我現(xiàn)在讀書才特別努力。而我身邊那些剛從國內高中畢業(yè)出來留學的小朋友們,并沒有錢的概念,父母給多少花多少,不夠再找家里要。孩子的錢得來得有多容易,花出去就有多容易。

2.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其實教育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每個人的育兒觀都不一樣,這與大家的經(jīng)歷有關。

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的教育目標是把孩子撫養(yǎng)成人,考上一個好大學,找個一個好工作,找一個好人結婚生子,安安穩(wěn)穩(wěn)一輩子。求安穩(wěn),其實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人只有擁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才敢去探索世界,孩子如此,大人也如此。

有一些父母像《虎媽戰(zhàn)歌》的作者Amy Chua一樣,教育的目標是social climbing。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待,讓孩子從小學鋼琴學小提琴,希望孩子進入上流社會。這種育兒觀我不贊同,但也能理解。

大家覺得我為孩子犧牲這么多,一定對孩子寄予厚望吧?No no no! 我屬于嚴于律己,寬于律兒型的父母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 我贊同紀伯倫那首詩里的觀點:孩子只是通過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但他并不屬于我,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需要做的是給他提供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讓他自由探索世界,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坐標,然后由他自己決定以哪種方式來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只要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西方很重視培養(yǎng)孩子community(社區(qū))的意識,這一點我非常認可。我覺得人最大的幸福源泉來自于與社區(qū)的緊密聯(lián)系,這個社區(qū)可以是實際生活中的圈子,也可以是網(wǎng)絡上的某個團體。當你能為社區(qū)作出貢獻,體現(xiàn)出自己的價值時,就會收獲成就感和幸福感

有些人覺得好好學習,是為了將來要比別人強,這樣才有面子。但是我覺得好好學習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比爾蓋茨的母親經(jīng)常為社區(qū)做貢獻,他從小耳濡目染,所以長大后才會做出偉大的事業(yè)。

3. 母愛是無私的嗎?

當然!生孩子這個決策是誰決定的?是你自己呀!既然選擇了媽媽這個角色,就要認真完成呀。很多人喜歡強調“父母把你拉扯大不容易,長大了一定要孝順”,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又不是他們要你生孩子的,“是你自己選擇的路,怪我咯?”

既然母愛是無私的,就不要想著回報。那寄希望于養(yǎng)兒防老的人,都太自私了,只想著自己養(yǎng)老,限制了孩子自身的發(fā)展。人是互相的,你多體諒孩子一點,孩子就會多體諒你一點。
 

一味強調父母的不容易,只會增加孩子的負罪感,這對孩子和父母雙方都沒有好處。很多父母生完孩子以后就放棄自己的成長,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覺得對孩子付出了很多就一定會有回報。可是這種父母可能從沒看過育兒書,完全用錯誤的方式在養(yǎng)育孩子,你自認為的付出孩子并沒有接收到。
 

4.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哪個更重要?

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重要的多!

很多國內的家長看到別人把孩子送出國也沒學到什么東西,就覺得西方的教育還不如中國。其實是因為那些孩子從小沒有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他們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所以在西方寬松的環(huán)境下正好可以打打游戲約約p。
 

而從小被媽媽抱著一起讀書的孩子,并不需要老師的監(jiān)督也會好好學習,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時常有做老師的朋友跟我傾訴說他們經(jīng)常能從學生的身上看到家長的影子。行為舉止粗魯?shù)暮⒆油澈笥袀€兇神惡煞的家長,因為溫柔的人往往從小被溫柔以待。

雖然孩子自帶的基因不同,但他們的可塑性非常強,他們會在父母的語言暗示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比如,有的媽媽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這樣孩子會朝著媽媽的期望發(fā)展;而有的媽媽認為孩子一定需要監(jiān)督,不然不可能老實寫作業(yè),這樣的孩子也會朝著媽媽的期待發(fā)展。孩子最終會長成媽媽嘴里的樣子,所以在孩子面前,請一定謹言慎行。
 

5.為什么生完孩子還要出國讀書

很多家長認為國內的基礎教育好,老師教的知識多。相比起學習知識,我更看重的是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西方的教育理念是培養(yǎng)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 active learning(主動學習)和life long learning habit(終身學習習慣)。這些能力恰恰是中國留學生沒有的。

很多中國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被動接受知識,所以在澳洲大學的課堂上中國學生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老師連續(xù)問了四個問題都沒有學生回答,為了救場,我連續(xù)回答了這四個問題。。。場面超級尷尬。

我很認可IB的理念,希望孩子能從小接受探究式學習,而不是被動的填鴨式教育。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下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是一種樂趣,而在高壓的環(huán)境里被動學習別人布置的學習任務卻是一種痛苦

雖然很多人可能覺得我很適應應試教育,考到了985,211還拿到了雙學位,但是我到現(xiàn)在還時常作惡夢夢見自己在考試?,F(xiàn)在能選擇學自己喜歡的知識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也希望孩子能享受和我同樣的快樂。

這次留學給我的感觸很深,因為我接觸到很多比我小十幾歲的同學(這個群體是我在中國沒有任何交集的一群人),他們讓我了解到了現(xiàn)在孩子們的一些想法,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與父母的關系。大多數(shù)十幾歲的孩子真的還不懂學習的意義,因為他們缺乏生活經(jīng)驗。

只有在社會上工作過的人才會更加珍惜學習的時間。俗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而我卻覺得,少壯不努力,長大更努力呀,為什么要徒傷悲呢?難道要把這個悲傷的故事重復說給下一代聽,他們再去重復給下下一代?
 

在西方mature students是非常普遍的,mature students就是工作以后再來讀書的成人學生。和我一起讀教育學碩士的同學里就有幾個在其他國家當過很多年英語老師的,也有在政府工作過多年的,甚至還有一些耳鬢發(fā)白的前輩。
 

我身邊有很多優(yōu)秀的人,一輩子都在學習成長,也非常樂于助人。反而是不求上進的人才喜歡通過降維打擊來給自己安慰。

我始終記得香港中文大學的校訓: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也一直保持這種狀態(tài)。我覺得非常幸運能遇到一些既優(yōu)秀又樂于奉獻和分享的良師益友,也希望孩子將來的擇友標準是這樣的人。只有和優(yōu)秀的人在一起才能變得優(yōu)秀。

如果大家和我有相似的育兒觀,歡迎加入“和面包嫲嫲一起成長群”,我們的討論話題不只是育兒,更是自我成長。群里很多媽媽來自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來自教育系,英語系,鋼琴系,美術系,法語系,西語系,MBA等不同專業(yè)領域,大家各有所長,共同育兒育己。

另外,群里還有英語啟蒙/法語啟蒙/西語啟蒙/數(shù)學啟蒙/藝術啟蒙等豐厚網(wǎng)盤資源。我會給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地道英語口語, 同時也邀請了專業(yè)老師指導大家西語啟蒙法語啟蒙,歡迎大家加入我們這個大家庭,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從今天起,做一個“成長型父母”吧!

面包嫲嫲Gloria

2020.7.20 悉尼



閱讀原文 回應 舉報
贊3
收藏5

推薦閱讀

面包嫲嫲Gloria
面包嫲嫲Gloria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