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米2007
2007
發(fā)布于 2017-09-19
對于《次第花開》這個書名的解釋


《次第花開》源于希阿榮博堪布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眾生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于勝妙蓮池中,次第花開,花開見佛,親睹如來無量光,現(xiàn)前授予菩提記。


導讀:初步理解痛苦,我執(zhí),無我,無常,因果,菩提心等概念。

痛苦乃輪回生命的常態(tài)。如果對痛苦沒有正確深入的認識。就不會尋求解脫。痛苦并非憑空而來,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執(zhí)。

所謂我執(zhí)是指認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無需觀待條件而絕對和常一的存在。事實上,萬事萬物并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堅實存在,而是依賴各種內(nèi)在和外在的條件,一刻不停的生滅。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也就是無我和無常。

與無我相比無常是更容易理解,也更顯而易見的。事物之所以無我,是因為它隨緣生滅。緣起則生,緣滅則滅,這便是因果。

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緣起,都同時具有兩層含義:空性和因果。隨著無我的見解和體會不斷深入,鞏固,菩提心便會油然而生。這種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的發(fā)心,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與空性智慧在根本上是沒有分別的。初學者,不具備無我的見解,也可以先修菩提心,修到一定時候就會悟空性了。



一、苦


佛經(jīng)上把痛苦分為三大類:苦苦,變苦和行苦。


所謂苦苦,就是顯而易見,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體和精神的創(chuàng)傷,病痛,恐懼,生離死別。

變苦是指通常被我們理解為快樂的種種體驗和現(xiàn)象。然,其本質(zhì)為苦而終,將由快樂變成痛苦。

比如,現(xiàn)代人的很多煩惱和疾病都是由于飲食不當造成的。吃喝是生存必要的條件好的飲食會令人感到愉悅。但這種愉悅,不會隨著飲食量的不斷增加而增大。如果其本質(zhì)就是快樂的。你吃的越多,應該越快樂才對,然而過度飲食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導致多種疾病。這說明飲食的快樂里包含著痛苦。

人們的生活方式自以為快樂的一些行為。想長時間使用電腦,看電視,開車,熬夜,唱歌,跳舞,喝酒等等都會造成疾病。同樣相聚是快樂的但隱含著分離的痛苦。戀愛是快樂的但隱含著爭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輕美貌是快樂的卻隱含著衰老的痛苦。仔細思量,人們生活中每一項快樂都含帶著日后的痛苦這就是變苦。變快樂為痛苦。

較之苦苦,變苦,行苦是一種更深刻也更細微的痛苦。它是指限于輪回的眾生,整個兒存在狀態(tài)的無奈和不圓滿。身心受到業(yè)力牽制,被種種煩惱束縛。

接受痛苦的客觀存在后,我們要進一步了解它。我們能夠利用自己對痛苦的熟知,通過破壞其形成的條件去阻止某項痛苦的生成。如果痛苦在所難免,我們最好讓自己有所準備。這樣做的好處是,雖然該面對的問題還得面對,該經(jīng)歷的痛還得經(jīng)歷,我們卻不再那樣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額外的恐懼和焦慮。



二、無常



時間上那不停的流逝,冬去春來,花開花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這就是無常。

無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質(zhì)。可是人們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突然遭受變故,生病,別離的時候才會去注意它的存在。所以人們誤以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而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對無常的恐懼。

經(jīng)常的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人事變遷。會讓我們熟悉并逐漸接受無常。我們開始學會冷靜理性的看待生命之流變。意識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會生病經(jīng)歷挫折,沒有安全感。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變化起伏,有得有失,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

熟悉無常,令我們的內(nèi)心真正放松而開闊。另一個好處是讓我們因此更加珍惜人生。



三、無我



我們不喜歡無常,因為它總在試圖向我們傳達另一個讓人深感威脅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nèi)都是無我的,沒有永恒,固有,實存的性質(zhì)。事物皆觀待因緣而生滅。
我和萬事萬物一樣,都不是永恒,固有的實體存在,而是隨緣顯象。

認識無我有助于減弱,對外物的貪執(zhí)。


比如鉆石和石墨是同一種元素的不同形態(tài)??墒怯捎谌藗兊耐龍?zhí),兩者被賦予不同的價值。鉆石成為財富,奢華的象征。而石墨卻是磨成粉和粘土一起用來做鉛筆。

同樣的道理,我們因為錯覺,誤解,把姻緣和合,念念生滅的東西執(zhí)著為實有,長存,而感受各種痛苦。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執(zhí)。

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感到痛苦時,就對自己說這是我執(zhí),而不要把它當成什么大不了的事。這能幫助我們更輕松的面對承受痛苦。



四、因果和菩提心



世間一切事物,一切現(xiàn)象都依賴各種因緣,念念生滅。沒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給自足的。了解無我可以幫助我們淡化分別念。認識到傾盡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壘,堅守人我的區(qū)別和界限,不僅是痛苦的而且是徒勞的。我們因此更能理解,體諒別人,更容易和外界形成和諧的關系。菩提心的訓練,之所以可能正是因為我們看到萬物互相依存,息息相通的事實。


五、出離心



不論自覺或不自覺生活中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錢,聲譽,感情。我們希望這一切都盡在掌握中,四平八穩(wěn),安全放心。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進去還不夠,還要通過修行為生活上保險。然而,生活就像我們手里握著的沙。抓的越緊,流失的越快。



1.放松是修行的第一課



生活中人們最慣常的狀態(tài)是緊張,對抗。對自己,對別人,對周圍的一切都緊張兮兮。我們不喜歡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點不確定都會讓我們焦躁不安。所以我們總是神經(jīng)質(zhì)地忙碌著。即使身體沒動,心里也從沒停過,深謀遠慮想防微杜漸。身處順境的時候都是這樣不安,陷入逆境會怎樣惶恐更可想而知了。我們?nèi)裟芊潘上聛?,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關重要,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放松上,不再對抗,習慣那種不確定性,并安住于此。生活并不會因此變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轉(zhuǎn)變,會在這時出現(xiàn)。我們也會因為放松,而第一次嘗到自由的滋味。



2.把自己看的太重是我們另一個頑強的習慣。

抓取這個動作暗示著內(nèi)心的恐懼。我們緊張害怕的時候也都不由自主的握緊拳頭。因為我們一輩子都在擔心失去。便一輩子都在抓取,囤積,永遠缺乏滿足感。
從抓取轉(zhuǎn)向舍棄仿佛是個重大選擇。而實際上我們別無選擇。不管愿不愿意,我們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歡笑,淚水,成功,失敗,恨乃至整個世界都會離我們而去。


3.自以為是,不僅隔離了我們與當下而且還使我們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別人。

我們很在意自己的那一套。打開電視總是看見有人在講自己的心得。怎么做飯,怎么化妝怎么減肥怎么成功,怎么理財。這種自我欣賞阻止了我們與別人正確的相處與交流,在任何場合都熱衷于自言自語。不但覺得自己什么都對,而且必須得對。如果別人不能茍同我們的意見,便感覺很受傷,很不舒坦。

日常生活中,自以為是有時還表現(xiàn)為自卑。堅持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這個觀點,這不是自以為是又是什么?自卑與自負一樣,遮蔽了我們的當下。使我們不能清楚的認識自己。同時也阻礙了我們與外界的交流。因為缺乏交流,我們感到孤單,孤立。我們只有不排斥別人才能接受自己。

傳統(tǒng)上我們把出離心解釋為厭離輪回痛苦,追求解脫安樂的心。痛苦由執(zhí)著而來,所以我們實際要遠離的是執(zhí)著。




《次第花開》里還有關于佛門修行的很多內(nèi)容,我做為一個對佛門一無所知的普通人,所能理解的只有這么多,簡單總結(jié)一下,與大家分享。
回應 舉報
收藏1

推薦閱讀

15歲
書評
次第花開
希阿榮博堪布 著 / 海南出版社
《次第花開》是一本講佛法的書。本書總共分為第5個部分,第1部是珍寶人生,第2部佛門,第3部走出修行的誤區(qū),第4部冬日扎記,第5部生命的依怙。
作者希阿榮博堪布,自幼開始修學佛法,24歲獲得了堪布學位。他修建了扎西持林閉關院,養(yǎng)老院和醫(yī)院。長期資助貧困家庭,解決他們的就醫(yī)和孩子上學問題。
他熱衷于弘揚佛法倡導放生和共修活動,深受佛子們的尊敬和喜愛。據(jù)說他對佛法的開示精妙而平實,這本書就是通過生活實際來講述佛法理論,很容易讓讀者理解他的邏輯。
17歲
書評
Who Were the Wright Brothers?
Jim Buckley,James Buckley,Tim Foley,Nancy Harrison 著 / Grosset&Dunlap
懷特兄弟是開動腦筋,愛嘗試的人。他們不斷嘗試,試飛的最高記錄達到了65公里,持續(xù)飛行2個小時。獲得了很多榮譽,但是并不滿足,還繼續(xù)努力,制造更好的飛機。威爾波去世幾年之后,奧利弗看到了他們的發(fā)明改變了世界,奧利弗76歲死于心臟病。
次第花開
作者:希阿榮博堪布 著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03
西米2007
西米2007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