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育兩孩的捉襟見肘與成長反思

2016
2007
2021-9-28 21:18 原創(chuàng) · 圖片10

好久沒有寫小寶了,上周他剛剛度過了5歲生日。

今年春天,我寫了《老師建議帶孩子去看心理醫(yī)生,我的選擇是……》,當時小寶在幼兒園頻頻獲差評,我給他辦理了轉園手續(xù)。

入園之前,我寫了一封信介紹小寶的性格、習慣,以及之前的“狀況頻出”,跟新班級的Anna老師提前面談了兩次。老師建議給他做“感統(tǒng)評估”問卷。

圖片
如今看這些題目,仍然很焦慮呀

做完全部題目,我發(fā)現(xiàn)小寶尚達不到“感統(tǒng)失調”。我擔心有主觀因素影響,把測評發(fā)給爸爸看,爸爸覺得所選內容都還客觀。既然如此,那就送入園看看吧!

后來就像做夢一樣,無論他出什么狀況,老師都有辦法“治”他,只用了一個月就把他“捋順”了。

我嘗試復盤在新幼兒園發(fā)生了什么。

他入園之后很快“露出了原形”:洗手的時候亂潑水被老師批評,他又像過去在幼兒園那樣大聲尖叫起來。Anna老師馬上處罰了他,罰他靠墻站了5分鐘。

這次罰站,Anna老師在一旁陪著他。后來第二次被罰站,老師不時地去看看他;再后來,他會主動說:“我去罰站吧”

過去讓老師非常頭疼的“大聲尖叫”,在新幼兒園只發(fā)生了這一次,再沒有第二次。

剛開始去新幼兒園,他照例不肯好好睡午覺。Anna老師就躺在他旁邊,看著他。他不想讓老師看,就用小手捂住眼睛,很快就睡著了。如此幾次之后,他就能自己入睡了。

圖片

Anna老師很嚴格,如果上課的時候動作多或者沒有認真聽都會告訴家長。要知道當時還是小班呀!

老師很關注他的情緒,懲罰結束后也會抱抱他,鼓勵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Anna老師很開心地告訴我說,幫他提襪子的時候,他很自然地坐在了老師腿上。

老師始終關注他的情緒、情感,并予以充分地回應。或許這就是前后兩個幼兒園的關鍵區(qū)別吧!

圖片
小寶在新幼兒園當小領隊

記得入園一個月之后恰逢五一小長假。不僅我有些擔心,老師也提醒我們假期保持好習慣,預防回園之后反彈。結果竟然沒有,就這樣順順利利適應了。

當然,小寶并沒有從問題小孩變成標桿寶寶,聽課的時候依然會有小動作,情緒興奮起來還會收不住。

這樣就挺好,是吧?

多子女的家庭里,父母會說對每一個孩子的愛都是100%,都是“最愛”。其實這只是一種取巧的說法——“愛”有彈性,而其他資源卻有限。就算家庭經(jīng)濟尚能支撐兩三個孩子的教育支出,父母的時間和精力也會捉襟見肘。

很多時候,我們只好克扣自己,忽視休息、娛樂、獨處的需求,以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們。而這樣的滿足,依然有限。所以結果就是,父母(尤其是媽媽)常常覺得對孩子很愧疚。

圖片

如果換個角度看,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對孩子過于關注所引發(fā)的問題,一點兒也不比忽視所引發(fā)的問題少。

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所有大人的心思都在他身上。孩子所有的一舉一動都被關注,甚至被放大,并在每個大人那兒得到回應——這樣的力量本身是可怕的。

有時候媽媽跟孩子甚至會變成“共生”關系,喜怒哀樂緊緊糾纏在一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這也是我一貫的思路吧——當下即最好。既然無法兼顧是客觀存在的,那么就接受它,并爭取做得好一點兒。

升入初中之后,糯米的其他功課都很好,唯有數(shù)學是短板。她曾經(jīng)多次說,奧數(shù)把自己學傷了,討厭數(shù)學。

聽到孩子這樣說,剛開始我是有些懊惱的:當初給孩子報了奧數(shù),難道竟然錯了?后來平靜下來,我慢慢品味出這件事并不是“單一因果”。

2018年秋季,給糯米報奧數(shù)班的時候,她剛升入5年級。當時弟弟剛剛2歲,正是最“費人”的時候。

最初上奧數(shù),糯米學得挺好;后來奧數(shù)進入“小升初”復習??辑h(huán)節(jié)就不那么容易應付了。當時孩子一個人苦拼,一度一份模擬題只能答三四十分,可想而知有多痛苦。

倘若不是被小寶絆住了手腳,我就可以每天輔導她,孩子就不會被虐到心灰意冷了。

不僅如此。那段時間,她的奧數(shù)令我十分焦慮,也是我對她最為嚴苛的時候,會批評她,沖她發(fā)火。

那會兒我可真糟糕??!

好在后來爸爸出手了,輔導了一段時間后,糯米做真題可以答到8、90分。這樣逆轉的經(jīng)驗很寶貴,同時,曾經(jīng)的挫折并沒能消除影響。

圖片

進入初中這一年,糯米成長了許多。


中秋假期的第二天,因為一早催她起床、寫作業(yè),我大光其火,責怪她學習不用心、不主動。

糯米說不像我想的那樣,她說自己只是很怵數(shù)學,其他學科都很喜歡,學得也主動;即便是數(shù)學,最近也在調整狀態(tài),碰到不會的題目也在硬著頭皮做,再沒像之前那樣應付了事。

糯米哭著說,她覺得自己很棒,無論誰說她做得不好,她都覺得自己很棒。她說我要向她道歉。

我向她道了歉。我很害怕她“學習不用心,不主動”,她的磨蹭觸發(fā)了我的害怕,恐懼之下,我把“擔心”當成了“事實”。憤怒總是比害怕更容易面對,我開始發(fā)泄憤怒,武斷地給孩子貼標簽。

事后,我能清晰看到事情的脈絡,覺察情緒的來龍去脈,而在當時,我完全失控了。幸好,孩子已經(jīng)有力量推開我。

“無論誰說你不夠好,都不要管,不要相信。你就是你,你很好?!边@是我曾經(jīng)跟她講的話。

如今,孩子能否定我,能把憤怒、委屈直接表達出來,我好開心。她真的比我厲害太多。

我們都知道,促使一個人付出更多努力的是興趣和信心,可是我們依然忍不住用否定和打擊來鞭策孩子。

這跟持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無關,而與我們生而為人的局限性有關——內心的焦慮、擔心、恐懼自然而然地驅使我們那么做。

處理好親子關系的第一步就是跟自己和解。

圖片


閱讀原文 回應4 舉報
贊10
收藏5
3年前
非常用心的媽媽!!
3年前
好用心的媽媽?。?!
3年前
倆娃,最缺的就是時間
3年前
柳夢纖纖 倆娃,最缺的就是時間
是呀,分身乏術
發(fā)布

推薦閱讀

教畫圖的粟米
教畫圖的粟米
2016
2007
作者熱門日志
我這樣用思維導圖教孩子深度閱讀  贊201 · 收藏1044 · 評論40
語文預習,你用思維導圖嗎?  贊140 · 收藏785 · 評論32
我用碎片時間教女兒學加州語文  贊110 · 收藏527 · 評論52
我用思維導圖教女兒學習科學  贊113 · 收藏501 · 評論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