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會這幾個方法后,再也不愁孩子玩手機上癮了!

2015
2013
2018-1-31 11:06 原創(chuàng) · 圖片1

如今,手機幾乎成了每個人的必需品,孩子們更是沉浸其中,無法自拔。他們操作熟稔,時刻記掛著手機,總是跟父母講條件以便能多玩一會。

面對孩子的“手機情節(jié)”,很多家長都很頭疼,到底該怎樣面對孩子玩手機這件事呢?

“媽媽!媽媽!”剛進(jìn)門,寶寶就張著小肉手,撲了過來。我心滿意足把他抱起來,正要親親他的小肉臉,他卻推開我,忽閃著眼睛說:“手機呢?”

這小家伙,我還以為是想我呢,原來是想手機啊。目前,手機的地位即將趕超媽媽,各種游戲、視頻、微信、拍照、攝像……沒有不會玩的。

電子產(chǎn)品成了我們生活的重心,孩子們也不例外,各個抱著手機煞有介事。

我們都知道孩子玩手機太多肯定會有一些不良影響,比如影響視力,過早近視;比如長時間盯著屏幕,束縛全身的活動;比如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比如電子屏幕太過于刺激,從而喪失對紙質(zhì)書的興趣……

但是,你知道嗎?孩子熱衷手機的背后,其實往往有這樣一些原因。

1、手機控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個愛玩手機的爸爸媽媽。

不要低估榜樣的力量,孩子學(xué)習(xí)的不是你刻意的說教,而是你的真實呈現(xiàn)。

低頭族的父母們玩手機成癮,動輒抱著手機,聽不見家人的呼喚,沉浸在手機的世界里。孩子就會有樣學(xué)樣,這就是言傳身教。

所以想要讓孩子少玩手機,做父母就要收斂。多看看書,多與孩子互動,別讓手機占據(jù)了我們生活的全部。

2、手機里有孩子需要的精神需求。

有時候,我們忙于自己的事情,對于孩子的呼喚常常沒有回應(yīng)。

而,手機游戲里有及時的回應(yīng),每闖一關(guān),會有獎勵,失敗一次,也會有鼓勵。手機極大地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成就感、存在感、合作感等,這是手機給孩子最大的吸引力。

如果孩子沉迷手機,我們是否應(yīng)好好反思,是不是沒有給到孩子及時的回應(yīng),沒有更豐富有趣的互動,沒有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才會導(dǎo)致孩子沉迷手機?

那么,面對孩子沉迷于手機,我們做家長的到底應(yīng)該怎么應(yīng)對呢?

一、不要妖魔化電子產(chǎn)品,粗暴禁止常常換來逆反。

這是一個電子產(chǎn)品無處不在的時代,嚴(yán)格粗暴地禁止孩子玩手機不現(xiàn)實,會讓孩子與時代脫節(jié)。而且,你越不讓他玩,他就越好奇究竟手機有多好玩。

這是心理學(xué)上的“禁果效應(yīng)”: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單方面的禁止更可能會產(chǎn)生逆反現(xiàn)象。這與人們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有關(guān)。有一句諺語:"禁果格外甜",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疏通,而不是圍堵。要做的是引導(dǎo),而不是禁止。

二、做孩子的榜樣,減少玩手機的時間。

孩子有問題,需要父母常反思??纯次覀?nèi)粘I钪惺遣皇且渤撩允謾C無法自拔?是不是睡前看手機,醒了就摸手機,吃飯看手機,走在路上還都要瞄兩眼?

手機里真的有那么多豐富有趣的事情,比生活,比家人都更重要嗎?還是僅僅因為習(xí)慣,因為無聊?

面對孩子,我們需要盡可能放下手機,去做一點更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看看書,聽聽音樂,做做運動,或者好好陪伴。

我們是孩子模仿的直接對象,我們的樣子可能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三、為孩子提供更豐富精彩的活動,游戲,轉(zhuǎn)移注意力。

參與到孩子的陪伴中來,全神貫注地與孩子待在一起,去創(chuàng)造一些好玩的小游戲,主動回應(yīng),全身投入。如果爸爸媽媽肯好好陪伴,孩子不會愿意與手機作伴。

可以偷偷上網(wǎng)查一些有趣的小實驗,回家?guī)е⒆右黄鹱???梢杂媱澮淮芜h(yuǎn)足,帶孩子去擁抱大自然。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擔(dān)家務(wù),享受勞動的快樂……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豐富有趣的互動,孩子便會漸漸淡忘手機。

四、制定清晰有力的規(guī)則。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給孩子理解和愛的同時,還需制定清晰有力的規(guī)則。比如:一天玩手機不能超過1個小時,玩手機必須是在完成作業(yè)以后等。

相比“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太長”,“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超過1個小時”就更容易測量。目標(biāo)明確,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作為孩子的監(jiān)督者,控制規(guī)范好時間,有助于孩子養(yǎng)成一個科學(xué)合理的作息規(guī)律。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有愛還要有規(guī)矩,有態(tài)度還要有溫度。好好疏導(dǎo),以身作則,一定能化解難題,迎來希望。

作者簡介:一木釘,兩個男孩的媽媽,《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簽約作者。


閱讀原文 回應(yīng) 舉報
收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