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林:教育不是萬能的,學校是有邊界的

2017-10-10 17:32 原創(chuàng) · 圖片3

“學校那些不該做的事兒”,這個主題很好,但卻頗讓人為難。由于個人的基本價值觀不同,對這個問題的界定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和火候,就容易引起爭議。怎么辦呢?對于容易引起爭議的觀點,最好的辦法是講故事,讓觀點隨著故事回到一個具體的教育情境里去,產生爭議的可能就會比較小。所以,本文李海林校長要給大家講三個故事。

不該做NO.1:但凡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事情,哪怕它會帶來某種利益,也不該做。

第一個故事:2006年,我離開浙江師范大學,到上海一所有著80年歷史的老牌重點中學當校長。我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看學校有些什么東西。學校的建筑是編號的——1號樓、2號樓、3號樓,我一棟一棟樓去看,當走到7號樓的六樓,看到一扇鎖著兩把大鎖的門。我很好奇,里面是什么寶物,叫來后勤主任打開。原來,就是一個小型的會議室,也沒有什么寶物,只有一架三角鋼琴。

后勤主任小聲地告訴我:“這個東西很貴,三十多萬呢?!蔽以囍鴱椓藥紫拢羯芎?。我問:“為什么要鎖起來呢?”主任回答:“一定要鎖好,要不然孩子們會闖進來彈?!蔽艺f:“讓孩子們彈彈也無妨。”主任馬上說:“不行,這個鋼琴很貴重,隨便彈會壞掉的。”原來如此,因為害怕鋼琴被孩子們彈壞,所以要用兩把鎖鎖起來,不讓孩子們彈。

接下來的好幾天,我心里都不舒服,我知道這個校長難當了。這兩把鎖告訴我,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我心中關于教育、關于學校的理想相差太遠。我從一線教師到校長,再到教師,到教育行政干部,再回到學校,當老師,當校長,我深知校長難當,并不是自己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在學校里實現的。

我沒有簡單地讓后勤主任把那兩把鎖去掉,而是讓老師們一起來討論這件事情。我出了個題目——“學校是干什么的”。我問老師們,學校是鋼琴保護單位嗎?學校的使命是保護一架很貴重的鋼琴嗎?這架鋼琴,鎖在這個地方確實可以鎖30年,開放給學生很有可能三天就壞了,但問題是——哪一種選擇更有價值?哪一種選擇可以實現學校的功能?如果學校是一家鋼琴保護單位,毫無疑問,鎖30年是值當的,但學校不是,它是培養(yǎng)孩子的地方,是一個培養(yǎng)孩子、讓孩子健康發(fā)展的社會組織。這架鋼琴哪怕只能讓孩子們盡興地用三天,學校的功能也發(fā)揮了。

但是我發(fā)現,老師們聽不懂我的話,我也聽不懂他們的話。最后,我還是動用了校長的行政權力,將那兩把大鎖打開,在學校里貼出海報,告訴孩子們,凡是想彈鋼琴的都可以去彈??蓭滋煜聛?,我發(fā)現傳出來的琴聲不多。我明白了,原因是鋼琴擱在六樓的“深閨”里。于是,我請工人把它搬到了一樓的大堂,放在一個舞臺上,還豎了一塊牌子——“音樂是優(yōu)美的,請你用心彈一首”。從此以后,我整天在琴聲中辦公,過去孩子們只聽說學校里有一架鋼琴,但從來沒有看到過,現在,不僅可以隨意地看,而且任何人、任何時候,只要愿意,都可以用心地彈奏一曲。

學校是干什么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一個學校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判斷的根本出發(fā)點應該在這里。所以,我想說,什么事情不該做?但凡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事情,哪怕它會帶來某種利益,也不該做。

不該做NO.2:凡是違背學生天性的事情,不管出于何種理由,都不該做

第二個故事:上海市洋涇中學,是1930年上海特別市成立的時候,市政府創(chuàng)辦的四所市立高中之一,所以校園比較老。在校園的走廊轉角,有一個不高的亭子,頂上雕刻的有漂亮圖案。同學們經過亭子的時候,都會跳起來摸一下。校舍改造前夕,負責項目的老師告訴我,要把亭子拆掉。我很詫異,他們說,在這個地方跳起來摸一下,對孩子們影響不好。我反問道,為什么不能摸呢?看著他們欲言又止的樣子,我接著說:“我都想摸,只是年紀大了跳不了那么高?!?/p>

看見亭子上面有個好玩的東西,想跳起來摸一摸是孩子的天性。不管基于什么原因,都是人的天性。如果有人認為這是“惡”,那么人性本惡,也是天性。

我這里不是要討論“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哲學問題,而是要說明,對于學生的一些行為,應該持有怎樣的認識和態(tài)度。西方人認為“人性本惡”,所以孩子們做了壞事都是可以理解的,做了一點點好事就了不起,值得表揚;而中國弘揚“人性本善”,所以,你做了一萬件好事也沒有什么了不起,是應該的,而一旦做了一件壞的事情,就要挨批評。每一個教師日常行為背后的教育觀,就是他關于教育的人性假設。

在我看來,教育者應該相信“人性本惡”,就算孩子們情不自禁跳起來摸一下是“惡”的,但“人性本惡”;既然是人的天性,我們就沒有必要時時刻刻卡住學生,不讓學生做這做那。所以,我想說,凡是違背學生天性的事情,不管出于何種理由,都不該做?,F在,這個亭子仍然在那里,我們鋪上了平整的木板,保證孩子們不會摔壞腿,所以,孩子們走到這個地方,仍然可以跳起來摸一下那個漂亮的圖案。

請允許我再舉一個例子。我在美國一所學校參觀,校長帶我們走過長廊的時候,看到對面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摟抱著走了過來,只聽校長嘴里嘀咕了一句,“又換了一個”,我們都很詫異。瞅準機會,我問她:“您對早戀怎么看?”她說,什么是“早戀”?我解釋了半天她還是不懂,直到我把組員里英語最好的人叫過來向她解釋,她才明白。她奇怪地問我:“他們?yōu)槭裁床荒軕賽??這不是人的天性嗎?你不談戀愛嗎?”我一下子懵了。

“早戀”,在國內絕大部分中小學都被視為洪水猛獸,在我們學校也是一樣,德育主任和一些班主任一再要求我采取強硬措施,制止學校里逐漸蔓延的“早戀”之風。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注意到了,早上在校門口值班時,好多男孩女孩都是肩并肩走進校園的??蓱摬扇∈裁创胧┠??棒打鴛鴦嗎?我一直不忍心,但又說不出理由。

美國校長的幾個反問讓我思考了很多,也讓我解開了一直困擾我的疑惑。她一直問我什么是“早戀”,我突然明白了,其實“早戀”是一個偽概念,因為戀愛不分早晚。一個人,不管年齡有多大,無論在這個世界上哪一個角落,當他意識到有異性美的存在,他就有權利戀愛,這就是人性。高中生一般是16歲到19歲,這時候不戀愛,那要什么時候戀愛?人有些方面必須要先經歷才能成長,有時戀愛了一次,就好像會長大一點。真正深刻的愛情,是有利于年輕人成長的。對于學校和教師來說,要阻斷的是男女生的接觸,還是阻斷接觸所帶給他們的不利影響,我們弄明白了嗎?

當我想明白后,我終于可以面對學校教師的要求,我問他們:“一個16歲到19歲的孩子,由于身心發(fā)展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對異性有了好感,老師就立馬聯合家長一起來阻擋,你們認為阻擋得住嗎?在你們的圍剿、阻擋下,他們只能被迫轉入地下,這時應該怎么辦?”老師們瞪大眼睛看著我,因為他們也意識到,轉入地下比擺在面前可怕得多。老師們突然悟出了道理。然后,我繼續(xù)說,一個女孩,出于人性,發(fā)自內心地對一個男孩產生了好感,沒想到所有的老師、家長都認為這是丑事,大加阻攔。這個孩子還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在老師、家長的誤導下,她會一輩子認為愛情是骯臟的,對異性的向往是骯臟的,這種教育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天大的犯罪。

經過這次大討論,在這個問題上,教師和我很快達成了共識。這次討論也讓我更明確了這樣一個道理——凡是違背學生天性的事情,學校就不該做,哪怕這個天性有點小“惡”,也不應該去壓制,因為這是人性使然。

當再遇到學校的孩子產生情感問題的時候,我告訴教師要把握的核心是責任、安全和健康。我不會用大道理教育孩子們,不會用自己的眼光告訴他們戀愛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我會告訴他們,感情是純潔的,甚至是偉大的,我很羨慕你們。但是,請你們安全地談戀愛,健康地談戀愛,負責任地談戀愛。你能對感情負責嗎?你能對健康負責嗎?你能對安全負責嗎?如果可以的話,請便。如果不可以的話,請慎重。因為愛情有風險,涉入請小心。

不該做NO.3:教育不是萬能的,學校是有邊界的。在教育邊界之外、教育功能之外的事,最好不要做,做了也白做。

第三個故事:這個故事也是來源于我在美國的學習。那次課的內容是“學校領導力”。授課老師問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學員:“放學后,在距校門五十多米的地方,發(fā)生了學生之間的斗毆,作為教師,你該怎么辦?”在座的我們都不假思索地說:“沖上去制止,保護學生。”很多一起上課的美國研究生看著我們笑了,我們卻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錯在哪里。最后,老師告訴我們,在美國,這時候如果教師沖上去制止他們的斗毆,把他們帶回學校進行教育,是不合適的行為,正確的做法是立即撥打“911”。

雖然美國人的這種做法我不是很理解,但是,這門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育不是萬能的,學校是有邊界的。我們的教育一直在痛苦地糾結,而且還在不斷地挨社會各界的批評,所以我們認為,肯定是校長和教師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我們一直在想,應該怎樣做才能真正讓人民滿意。但是,客觀地想一想,一件事情我們老是做不好,一定不是我們無能,而可能是這件事情本不應該由我們來做。

還記得那天的課堂上,我們與美國研究生爭得面紅耳赤,我們堅定地認為,教師應該沖上去制止學生。我們的這種態(tài)度讓他們覺得,中國的校長很偉大。是的,長期以來,我們的學校、教師背負了太多不應該背負、也背負不起的責任。美國的教育告訴我們:學校該做的要堅決做好,而不該做的,并且邊界很清楚的,我們可以不做。

我的結論是,教育不是萬能的,學校是有邊界的。在教育邊界之外的事情、教育功能之外的事情,不是說不能做,也不是說不應該做,而是可以不做,或者說不需要做。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夠接受這個觀點,原來的我也接受不了,但是到了美國,看到另外一種教育,回來再看我們的教育,就有了很多感悟。

美國的校長告訴我們,任何家長都有權利選擇不送孩子去上學,任何孩子都有權利不到學校接受教育,因為有家庭學校。對于家庭來說,孩子是否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樣的教育,都是自己的事,美國政府只是保證充分的教育供給,但凡愿意學習的孩子,都可以確保得到好的教育。

在美國,我們遇到一個剛從廣州來的學生,已經上初中了,但是連A、B、C都不認識。怎么辦?不用擔心。有一個老師從頭到尾跟著他,這不是一個保姆、職工,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教師,專門給這個孩子翻譯。美國的法律保證,每一個孩子,不管是不是來自母語為英語的國家,只要是美國公民,都可以享受和其他孩子同等的教育。我們還發(fā)現,一名聾啞學生,無論走到哪一間教室,都有一個固定的座位。有一位老師和電腦等著他,負責把授課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在電腦上顯示出來,而且還不斷地給他打手語。

美國的教育就是:該做的,不惜一切代價做好,不該做的,隨便。我只保證我的教育供給,但學不學是你的事,為什么,因為是自己的責任。

而在我們國家,是“想學就學,不想學也得學”。我做了七年校長,最揪心的是,老師們以為每一件事都是在給我做的,而孩子們則認為都是為老師學的。結果,教師沒有責任感,學生也沒有責任感。這樣的教育難道是好的教育?我深表懷疑。

為什么會這樣?我思考的結果是:我們的教育是大包大攬的。于是導致必須做的沒有做好,不需要做、實際上也做不好的事,我們還在攬著做,搶著做。久而久之,社會都認為:“這些事真的就是你的事。那好,你去做,我休息休息。”結果,不僅其他的事做不好,分內的事情也沒做好。對于教育來說,我做我應該做的,我能做的,并且我一定做好;那些不該我做的,我也做不好的,就不做;而社會呢?應該另行建構一種機制,讓該做“這些事”的人、能做好“這些事”的人來做,才是正道。

來源:京師書院BigData


回應10 舉報
贊3
收藏5
7年前
把學校換成家庭,把老師換成父母,同理。
7年前
謝謝小編總是提供非常好的教育文章來。我覺得對我來說,小花生的教育文章是最有價值的,然后是別的家長的經驗分享和討論。感謝有這個氛圍輕松向上的好地方,別的微信公眾號朋友圈都不用費神看了。
7年前
這文章中的第一個事例真的很好。我不清楚其它中小學的圖書館館藏情況和借閱情況如何,但知道打出書香校園標榜自身的學校很多。我所在的學校,校圖書館就是應付上級檢查的擺設,幾乎就沒有對學生開放過。簡直就是資源浪費!
7年前
看了標題不用看內容了,標題就有問題,教育跟義務教育本來就不能劃等號,義務教育只所以只有九年,是九年義務教育基本能培養(yǎng)出可以適應這個社會的最低標準,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一生的,家庭社會環(huán)境等等相互融合的一個結果
7年前
學校的通病????
7年前
月清涼 這文章中的第一個事例真的很好。我不清楚其它中小學的圖書館館藏情況和借閱情況如...
我們學校剛好相反。學校圖書館規(guī)定每個班每周都要借閱圖書。兩個學生每周搬一堆進教室又搬一堆出教室??上Х吡攘取;旧鲜前司攀甏睦蠒揖尤粺o一經典,都是在365個童話之類的口水書籍,文筆幾乎沒有,孩子們也不愛看。班主任們也不勝其煩。不過這兩年又新開了閱覽室,里面新購的書倒是不錯,不過不能借出只能在閱覽室讀。
7年前
該做的,不惜一切代價做好,不該做的,隨便。
7年前
幼兒園沒有圖書館,只有讓孩子每人帶三本放到自己教室書架上。可是我侄子幼兒園就有圖書館
7年前
中國就是缺少這樣的教育者
7年前
我們的教育還任重道遠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