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心理學家的實驗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

2018
2019-8-27 14:56 原創(chuàng)

“愛分享才是好孩子,不愛分享太自私!”
 

你是否給孩子貼過這樣的標簽?

美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做了有趣的實驗:

他在全美選出50名成功的人士,這些人都來自各行各業(yè)的精英。同時又選出50個有犯罪記錄的人??茖W家分別給他們寫信,請他們談談母親的教育對自己的影響。

半個月之后,心理學家收到了大量的回信,其中有兩封信很有意思,都是講述母親小時候給他們分蘋果的故事。

一位來自加州帝湖灣監(jiān)獄的囚犯這樣寫道:

小時候有一次過圣誕節(ji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我第一眼就看中中間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而且非常想要得到它,這時媽媽卻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約翰“你們想要哪一個?”

我剛想說我想要那個大蘋果,約翰卻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是為了自己!”

為了得到媽媽的表揚,我靈機一動,改口說道:“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蘋果留給約翰吧!”媽媽聽了果然非常高興。把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了我,約翰卻只拿到了小蘋果。

從那以后,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我學會了偽裝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不斷說謊。上中學時我為了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會不擇手段,學會了打架、偷竊、吸毒、甚至殺人,直到現(xiàn)在我被關進監(jiān)獄終身監(jiān)禁。

一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爸爸過生日,媽媽拿來幾個蘋果,我和弟弟都爭著要大的。

媽媽卻把中間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中間,對我和弟弟說:“孩子們,你們都說了真心話,這個蘋果又大又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它。但是只有一個,我們來做個比賽吧,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了三塊,每人一塊,誰干的最快最好,誰就得到它?!?/span>

結果,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媽媽,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明白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在我們家你想要得到最好的,就要通過比賽來贏得。我想得到什么,就必須為此付出努力和代價。

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造就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們似乎還停留在“孔融讓梨”的時代,但孩子的進化早已超過我們的預期,似乎朝著“不可控制”的方向發(fā)展。

鼓勵孩子分享的前提是他的物資足夠豐盈,孩子手里只有一個蘋果,你叫他把這個僅有的蘋果拿出來分享一半給其他的伙伴,孩子的情感上無法接受。

一個大蘋果和一個小蘋果,孩子選擇了又大又紅的,證明他不僅誠實,而且智商沒問題,我們應該感到慶幸。

除此之外,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是鼓勵孩子分享的基石。如果孩子都不確定這東西是不是自己的,他如何分享?

家長拿著一個玩具,告訴寶寶,這是媽媽送給你的玩具。但是,當朋友帶著孩子小A來串門時,媽媽轉(zhuǎn)眼就把孩子的玩具拿出來給其他小朋友玩。當孩子來索要本屬于自己的玩具時,爸爸媽媽還要訓斥他,這是我給你買的,給小A玩一會怎么了?你怎么這么不懂事呢?!孩子原本只是內(nèi)心滿腹委屈與疑惑,進而轉(zhuǎn)變成憤怒。

首先,3歲以內(nèi),不要強迫孩子分享。3歲以前對于寶寶的物權意識建立以及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

很多成年人都會有這樣的問題,不會拒絕別人,對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會說不,很多時候,就是自己從小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缺乏安全感。

孩子從“自私”變成“愛分享”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是通過有效社交來完成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和小朋友日常交往、玩耍的過程中,他會逐漸明白分享的意義和價值。

孩子有足夠多的玩具,但是特別喜歡其中一個,家長也進行了充分溝通,他還是不愿意分享,怎么辦?

像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和孩子協(xié)商,限定時間,比如5分鐘后歸還,玩具只是暫時借小A玩一下,同時家長作為小A的擔保人,如果小A弄壞了,由家長賠償,充分維護孩子的物權意識。

如果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隨意幫孩子做決定,就有可能造成兩個極端:

1,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分享,因為不知道什么東西是屬于自己的,只有緊緊的抓牢,才能保證對物品的絕對占有。

2,孩子沒有物權意識,他對于自己的東西被拿走,毫不在意(不會拒絕),更嚴重的,他會認為別人的東西也是可以被隨便拿走的。

如果經(jīng)過充分的溝通,孩子依然不愿意分享,請尊重他的選擇,不要給他任何壓力。

有時,我們礙于面子,有朋友在場的情況下,我們會給孩子施壓:“你以后再這么自私,我就不給你買玩具了,看你玩什么!”我們利用能力的不對等,變相施壓,會讓小朋友感覺到不公平。

我們要做的是引導他自發(fā)分享。

如何引導呢?
 

除了我們最開始說到的,不要讓孩子物資匱乏,家長也要做好榜樣,帶頭分享。比如家里的水果,主動分享給客人一起享用。

其次,無論何時,共情都是十分有效的。我們先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假設你買了一輛新車,還在“蜜月期”,你愿意把新車借給朋友嗎?我們先要接納孩子的情感,積極傾聽,尊重他的決定,維護他的尊嚴,事后,再去積極的疏導。對于一上來就否定你的人,“你不是一個好孩子”“你真自私”“你太小氣了”,孩子只會慢慢的關閉心門。

讓孩子學會開心的分享、自愿的分享,而不是委屈的分享、遷就的分享。聽從孩子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一個父母的必修課。

蒼白的說教總是讓人乏味的,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優(yōu)秀的繪本來幫助引導、排解孩子的情緒。

推薦繪本:

《彩虹色的花》
《古利和古拉》

《煙花》

《家有倆寶.分享》

《小機靈和小迷瞪》

《石頭湯》


閱讀原文 回應 舉報
收藏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