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與學渣之間的無人地帶

2018-9-30 15:19 轉(zhuǎn)載 · 圖片10

你是學霸,還是學渣?你家孩子又是學霸抑或?qū)W渣呢?無論你的回答是什么,可能都已經(jīng)掉進了自己給自己設下的思維陷阱。
 

學霸VS學渣的二分法,可能讓很多孩子早早放棄了夢想;中產(chǎn)階級的焦慮,也正是因為學渣VS學霸、精英VSLoser的恐懼,同時交織在了他們身上。

學霸VS學渣的二分法,

偷懶且后患無窮。

去年讀五年級的女兒,說起學校的事情,經(jīng)常很隨意地說:某某學霸怎么樣,某某學渣怎么樣。我有一天一時好奇,問她,你是學霸嗎?她睜大了眼睛,當然不是。那你是學渣嗎? 她也不承認。

于是我連珠炮地問了她一堆問題:

XX從什么時候變成學霸了?

你好像也有幾次考試比她高,為什么她是你不是?

這個學霸位置是由誰認可的,會不會同一個人有的人覺得她是學霸有的覺得不是?

會不會她上學期是學霸這學期不是?

通過幾次考試能產(chǎn)生這種位置?

還有最重要的,學霸和學渣之間,可以容納像你這樣的多少人,這些人有稱號嗎?

是候補學霸還是候補學渣?

女兒聽得一頭霧水,我又一本正經(jīng)地教訓她,不要使用不精確的詞匯亂貼標簽,語言不準確說明頭腦糊涂。這樣糾纏的結(jié)果,當然是以我被一腳趕離了餐桌收場:)

用偷懶的方式給孩子心理上的捷徑

然而事后我一直在想這個概念。學生當然一直有學得好和學得差的差別,但是像這種學渣和學霸的兩分法,也就是最近一些年才出現(xiàn)。開始可能是開開玩笑,但是久而久之,就似乎變成了不管孩子還是大人都普遍接受的概念了。每個人都會自我對號入座——我是學霸?還是學渣?

可是,這種區(qū)分法是有意義的嗎?

就像學霸一樣,學渣也是強加給孩子的觀念。這兩個觀念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不可分割。沒有學霸,學渣就沒有意義;沒有學渣,學霸也就沒有意義。

這其實是給自我認識還很模糊的孩子們一種心理上的捷徑,“學霸VS學渣”的概念告訴孩子:

  • 如果一個孩子可以輕松斷定自己天資不高,做好了長期失敗的心理準備,就不會那么失望。有一句俗話說:“如果你睡在地板上,你一定沒有機會從床上摔下來?!?/strong>
  • 如果他們想要討人喜歡,就得成為一個聰明的小孩,通過在學業(yè)上表現(xiàn)優(yōu)秀來達到目的。

無限分割中,人人都要跌入“學渣”

不過,這是一種偷懶的方法,表面上看起來省了很多力氣,其實后患無窮。因為這種劃分法從本質(zhì)上就是錯誤的,將會導向極其荒謬的結(jié)果。

因為,如果是這樣區(qū)分,那就從小學一年級(不過夸張點從幼兒園的選拔開始也是時有所聞),學霸至多是10%吧,那么學渣就是剩下的90%??墒?,到了高年級或初中,那些進了重點班的,豈不是還是得分成學霸和學渣?這樣一路下去,就是上了大學,他們是否也得再分一次呢?下一步,進入清北的比起MIT或斯坦福,是不是也是學渣呢?而MIT或斯坦福內(nèi)部,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分類呢? 

這樣說下去,就好像莊子在《天下篇》中說的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這句話本來是指“一尺的東西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總有一半留下,所以永遠也取不盡?!?/span>

但是我們?nèi)绻催^來說,我們在一個群體里(比如中國所有05年出生的小朋友),每次都取出其中的10%作為學霸,其他列為學渣,那么經(jīng)過不斷地劃分,不到十年,絕大部分孩子都也就成為學渣了。每年都有很多前途無量的年輕人成為'考不上清華的男孩"、"考不上北大的女孩"。

所以,孩子,歡迎進入這個學渣組成的世界。

在這樣的無限分割中,最后有誰能有幸成為學霸而不是學渣呢?

“學渣感”

只是一種自我認知的偏差
 

有一個現(xiàn)成的推導,來自最近大熱的“雨果獎”得主郝景芳。這位妹子在清華讀了天體物理學,后來卻以經(jīng)管博士畢業(yè),還是獲獎的科幻作家,當然是我們常人眼中的學霸。但是她最早流行的文章,卻是前幾年的一篇《論一個清華學渣的自我修養(yǎng)》。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清華覺得自己是學渣,至少我自己一直覺得。成績可能不是最差的,但是感覺就是很渣。

激烈競爭導致自我認知的偏差

清華讓人產(chǎn)生學渣感,一個原因是牛人太多,一個原因是考上清華的從小到大都是學習還不錯的,一般沒遇到過這種待遇。

她因為看到好像有些同學學習比較輕松,不禁就有了這種“學渣感”,自我感覺非常崩潰。其實呢,這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在競爭激烈的名校里,很容易產(chǎn)生這樣自我認知偏差。 

格拉德威爾在他的《逆轉(zhuǎn)》里面,講了個幾乎是郝景芳的美國鏡像版的故事: 

從小熱愛科學的女生卡洛琳·薩克斯上了布朗大學。雖然她本來就有心理準備,她不再是班里最聰明的學生,但到了大二的有機化學課程,實在學不進去,只能沉默地坐在那里,聽著同學們那些才華橫溢的回答。“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實在太笨了?!彼运髞碇缓梅艞壙茖W方面的學位。

然而格拉德威爾指出,其實薩克斯在有機化學課上的表現(xiàn)怎么樣,并沒有太大的關系,她又不想當一個有機化學家。這不過是一門課程。如果你要給世界上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排名,那薩克斯很可能只是平凡的大多數(shù)中的一個而已。

可是,薩克斯并不是拿自己和世界上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比,她拿自己和布朗大學的同學比。她是這個全美最深、最具競爭力的池塘里的一條小魚;于是她的自信心被徹底粉碎了。

她覺得自己很蠢,盡管她一點都不蠢。

根據(jù)加利福尼亞大學米切爾·張(Mitchell Chang)的研究,在所有因素都相同的情況下,學校學生的SAT平均分每低10分,學生拿到STEM學位的可能性就會增加2%。

你的同學越聰明,你就會覺得自己越蠢;你覺得自己越蠢,你放棄科學專業(yè)的可能性就越大。

害我們放棄夢想的二分法

薩克斯并不笨,相反她很聰明。但是布朗大學讓她覺得自己很笨。如果她真的想拿到一個科學學位的話,她最好就是“屈就”去稍稍低一點的馬里蘭大學。

所以《逆轉(zhuǎn)》里,有這么個讓人傷心的對話:

談話結(jié)束時,我問薩克斯,如果她當初選擇去馬里蘭大學——即做小池塘里的一條大魚,事情又會變成什么樣子。她毫不猶豫地說道:“我仍會留在科學領域。”

這種學霸學渣的兩分法,其實就使得絕大多數(shù)人失去了保持持續(xù)努力的自信,只好改弦易轍。而他們之所以被迫放棄少年時的夢想,也許不過是因為在對比中產(chǎn)生的自我認知偏差而已。這對于有理想有抱負有潛力的年輕人其實是很大的悲劇:

薩克斯非常喜歡科學。她深感遺憾,因為所有她曾經(jīng)想要上的課她都不會上了,如生理學、傳染病學、生物學和數(shù)學。大二剛結(jié)束的那個夏天,她因為自己的決定而痛苦不已:“說出‘我是一個科學女孩兒’這種話真的會讓人覺得自豪。而現(xiàn)在我卻放棄了這個學科,對我來說幾乎等同于一種恥辱。

那么,這種學霸學渣的無限分類,最后的終極推導又是什么呢?

在郝景芳的新書《生于1984》的發(fā)布會對談中:

郝景芳:其實就是我寫了那篇文章以后,我也沒來得及解釋,我覺得什么人是學霸,其實我覺得在我的定義里面,除了愛因斯坦、波爾、海森堡、薛定諤、狄拉克……

 

陳楸帆:維特根斯坦……

 

郝景芳:對對對,十個手指頭可以數(shù)的清,這些人是學霸,其他人都是學渣,"

為何聽起來其實有荒唐之感?因為這十個指頭數(shù)的清的人物當然是很厲害,但是他們已經(jīng)有現(xiàn)成的名稱了,那就是大師嘛。

而稱呼他們?yōu)閷W霸,一來他們根本不是靠考試成績優(yōu)秀而是靠工作過程中取得的偉大成就而聞名,二來反過來就意味著他們之外的數(shù)十億人都是學渣。

就是這種隱含的兩分法就造成了郝景芳這樣的學渣感,別人覺得很荒唐,她卻覺得很自然,而且毫無必要地對自己打擊很大。

學霸學渣,精英草根:中產(chǎn)階級之恐懼

當然,郝景芳是擁有多方面才能的人,她雖然放棄了物理事業(yè),但是已經(jīng)找到了新的也很成功的事業(yè)道路。而且至少在進入清華之前,她也是自詡為學霸的。

但是,按概率來說,絕大多數(shù)學子,都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假如不是從幼兒園開始的話)就在不同的階段被陸陸續(xù)續(xù)歸類為學渣了。

學渣VS學霸,精英VS草根

“學渣”是一種可怕的終身自我定位,因為其隱含的概念,不是說你最近某次考試不理想,而是判斷你這個人本質(zhì)上就能力不行,而且這個不行是沒有時間限制的,也沒有解決方法??紤]到人口的總數(shù),我們應當是個由幾十億學渣占滿的星球吧。

不僅如此,這種學霸/學渣的歸類模型,在成長后也會繼續(xù)起作用,只不過改為精英/草根而已。(所以為什么孩子們要自我歸類為學渣,和為什么很多年輕人要自我歸類為屌絲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為什么有所謂中產(chǎn)階級的焦慮,因為他們就是最脆弱的階級,想著往上成為精英階層,又恐懼往下淪為草根階層。

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學業(yè)特別焦慮,因為這種精英vs屌絲和學霸VS學渣的兩種時代性的恐懼同時交匯在他們身上。

這種自我歸類,當然就放棄了很多可能性。為什么這么多聰明人,肯定都聽說過一些“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的道理,卻在實際上遵守“羅馬如果不是一天建成的,這說明羅馬根本不可能建成”的準則呢?這其實是對自己很大的傷害,何以至此?

在郝景芳的自述里,也提到了她對這個學渣感的思考:

 

我的思維偏差是無法踏實努力,而糾結(jié)于自己是不是有天賦,是不是注定一事無成。對于處于這種自我困境中的人,對他說“你很棒”無濟于事,因為他不相信廉價恭維;對他說“放棄也好,想開點”更無濟于事,因為那樣他會加重自我貶低。

這個思考,事后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也很奇怪,因為既然她能考上清華物理系,本來就證明她有一定的天賦,至于成就多少,除了天賦,還要看個人的努力。而且她嚇唬自己的一事無成,如果是以愛因斯坦為標準的話,按概率來說簡直是一定的。這樣是不是各個物理系都可以停止招生了?

固定型心理 VS 成長型心理

所以說,郝景芳的自我剖析,說明這個學霸VS學渣的概念,其實可以歸結(jié)為心理學家德韋克所謂的“心理定向”:

郝景芳的“學渣感”,究其實質(zhì),就是她下意識地把別人看起來很輕松的學習,歸結(jié)為他們的固定不變的天賦,而認為自己現(xiàn)對比較吃力的那個學習階段,是因為自己的天賦不如人。其實,這個歸因不過是自己的無根據(jù)的推斷罷了。

這種固定式的心理定向無所不在,我們聽到很多人對很小的孩子就下了判斷'"不是讀書的料”,“不適合理科,以后讀文科算了,背誦不需要太聰明”,“笨手笨腳,沒有遺傳到爸爸的,球肯定踢不好”如此等等。

龜兔賽跑式的謬誤

這種奇怪的思維定式來自何方?也許可以歸結(jié)為我們從小聽說的龜兔賽跑這類故事。

大人都知道,根本不會有烏龜和兔子賽跑。作為兩個物種,跑步這個能力對于烏龜來說根本不重要,而對兔子很重要。真的有動物運動會的話,我們只會看到,兔子和兔子比賽跑步,烏龜和烏龜比賽誰的龜殼更厚實吧。

但是這樣的故事會給人一種迷思,就是才能是天生的,不能改變。而實際上,同樣年紀的孩子,其差別就是不同兔子之間的差別,而不是烏龜和兔子的差別。這種學霸/學渣的區(qū)分,卻把同樣的孩子,區(qū)分成了烏龜/兔子這樣的不同物種,這是個非常幼稚的思路。

本來龜兔賽跑的故事本意是想要強調(diào)努力的作用,結(jié)果卻讓努力背負上了不好的名聲。它強化了這樣的印象:只有笨人才需要格外努力,而且只有等能干的人出錯之后,笨人才有可能偷偷地超越對方。大家都希望自己是兔子,但不要像故事中的兔子那么愚蠢。

這些故事讓事情成了非此即故的選擇題。要么你擁有能力,要么你付出努力。自然而然的推斷就是,只有那些沒有才能的人則需要努力奮斗,對于真正的天才來說,事情總是輕而易舉的。如果你需要在某些方面努力,你肯定是在這方面不太擅長。

更進一步的推導則是,在這種先天差別極大的情況下,如果兔子和烏龜被抓去參加了這么個動物運動會的話,會自然地帶來兩個后果:

  • 兔子會有兩個傾向,一個是它在跑步比賽時會極其焦慮,因為如果輸了,等于就淪落為烏龜了,在兔群中永遠抬不起頭來;第二是它拒絕參與除了最有把握的跑步比賽以外的其他比賽,因為在其他比賽中,它就沒有必勝的把握,那就顯示不了它作為優(yōu)秀動物的特性。
  • 在烏龜認識到自己是烏龜?shù)哪莻€瞬間,它就不會再努力爬行了,誰會把勝利的希望寄托在對手的瞌睡上呢?烏龜可不會做概率這么低的傻事。

所以這樣的學霸VS學渣的定位,就變成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接受自己是學渣的,絕對會一直是學渣;接受自己是學霸的,則永遠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力求留著這個位置上,而心知肚明,每一次考試失敗,都有可能使得自己淪為學渣。

所以從這一點出發(fā),當你自認或被認定為學霸的時候,反而悄悄感受到總有一天會被淪為學渣的那個難以抗拒的引力場。

按照這種非黑即白的幼稚標準,就算在學校歷程中能夠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保持學霸位置,在工作后也會一直生活在向下淪落的無焦慮中。

用成長型心理

撕掉學霸/學渣的標簽
 

相反,具有成長型心理定向的人,他的信念就是,你的基本特質(zhì)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而被積累起來。雖然人們在各個方而都存在差異,如先天的智力、興趣或看氣質(zhì)等,但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實踐和經(jīng)驗的積累而有所改變和發(fā)展。他們確信人的潛力是未知的,人們在經(jīng)過多年的奮斗、磨煉和訓練后所能實現(xiàn)的事情是不可能被預見的。

從這一點出發(fā),他們就不會被這種所謂的學霸/學渣的標簽所限制。怎么能憑借一個人不管是8歲、15歲、18歲的某些科目的考試來歸類呢?每個人都比無論那個考試的項目要豐富得多,也可變得多。

學霸VS學渣這種設定,本來就是根本沒有事實基礎的。它的虛幻性,我們可以從一位險些被早早判定成學渣的美國女孩的故事看出來。她就是是著名的可汗學院的第一個學生納迪亞。

可汗學院的故事

薩爾曼·可汗在結(jié)婚時,發(fā)現(xiàn)來參加他的婚禮的12歲表妹納迪婭心情郁悶。她本來一向都能得到A,但是六年級結(jié)束時的數(shù)學摸底考試,考得很糟糕。不理想的成績打擊了她的自信心,她已經(jīng)漸漸接受了考試失敗的結(jié)果,認為自己學不好數(shù)學。

表哥薩爾曼卻覺得她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富有創(chuàng)造力,做事也很有恒心。但是,按照美國傳統(tǒng)教育體制,如果她進不了數(shù)學快班,就不能在八年級時學習代數(shù)了,那么在十二年級時就學不了微積分。以此類推,這種下滑式的學習過程無疑將會埋沒了她的潛力。

薩爾曼決定輔導納迪婭,首要步驟就是找出她在數(shù)學考試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原來,她考試失利的癥結(jié)是她沒有理解單位換算的概念,但令薩爾曼驚訝的是,她卻能很好地掌握數(shù)學中更難的概念。

數(shù)學中某個概念不能理解,有很多可能性,并不能歸結(jié)到智力。薩爾曼替她想出來很多理由,也許在老師講解單位換算這個概念那天,納迪婭沒有去上學;也許她感覺很困或者肚子痛,或者因為跟母親吵了架而心情沮喪;也許她的老師并沒有將這個概念解釋清楚,就急著開始講下一個內(nèi)容了。

無論如何,這都是可以彌補的。薩爾曼發(fā)現(xiàn),納迪婭非常愿意解決棘手的問題但一旦涉及單位換算,她的大腦就停止工作了,像是突然被凍住或是鎖住了似的。納迪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在他看來,她只是在內(nèi)心否定了自己。就像許多人無法理解某一個知識點一樣,她告訴自己永遠也掌握不了,僅此而已。

薩爾曼在輔導時不給納迪亞時間上的壓力,不要求她馬上做出答案。但是, 要不就告訴他確切的答案,要不就對他說:‘薩爾曼,這個問題我不懂,我們再復習一遍”后來,納迪婭重新參加了數(shù)學摸底考試,這一次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多年后上了莎拉勞倫斯學院的醫(yī)科。

考試限制了孩子發(fā)展的潛力

回想起來真讓人為這位表妹捏一把汗。如果當時的事態(tài)進展稍有差錯,那么納迪婭很可能喪失機會,無法跟上進度去學習等級更高的數(shù)學。她也許會被“貼上標簽”,被分到差班,從而引發(fā)一連串的不良后果。

她將喪失自信,老師對她的期望會降低,而受到天性驅(qū)使,她也會降低對自我的期望。此外,她還有可能再也無法碰到最優(yōu)秀的老師,因為最具智慧、最有激情的老師都被分去教授“快班”,而這些“學得慢”的學生只能在“慢班”里慢慢煎熬。這樣一場一上午就結(jié)束的考試決定了一名12歲小女孩未來的命運。

但這種考試根本沒有達到檢驗的目的??荚嚨哪康氖菣z驗學生在數(shù)學方面的學習潛力,即在未來學習過程中的可能表現(xiàn)。納迪婭之所以成績不佳,是因為她沒有充分理解學過的一個知識點。而按照薩爾曼后來的了解,自從高中二年級學過微積分后,她就再也沒有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遇到過任何障礙。

薩爾曼最后總結(jié)說:

  • 所以學習的快慢是個人習慣問題,與智力無關。
  • 理解得快并不一定代表學生聰明,理解得慢也不代表學生愚笨。另外,理解得快也不能說明就理解得透徹。
  • 學生學習的步調(diào)是不一致的,有些學生能夠很快地憑借直覺理解一個概念,但另一部分學生可能要通過仔細琢磨才能理解。

所以考試本來真正的目的是有效地評估學生的潛力,而現(xiàn)在的考試制度,實際上只是給孩子貼上標簽,將他們分成不同等級,指明了他們未來的方向,限制了他們發(fā)展的潛力。

美國還是考試比較少的國家。如果是類似中國韓國這樣的小學就頻繁考試的國家,自我認識還很模糊,自信心也薄弱的小孩子們,在頻繁的一次次考試中被不斷地分類成學霸、學渣。

對于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正在形成中的孩子,來自周圍、來自社會的壓力就是這么強大。孩子是如何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即自我印象,是與周圍人如何看待自己連動的,周圍人的看法起著決定性作用。

如果總被認為是學渣,那么人真的會變成學渣,無法前進、無法擺脫。自己也會產(chǎn)生“我也許是笨蛋”的想法。隨之而來的就是“無論怎么力也不會有結(jié)果,還是算了吧“的念頭,然后就客觀上也會成績變得更差。

那些被多次考試判定為學渣的孩子們,就會陷入所謂的“習得性無助”,他們自然而然地放棄了改進的可能。

其實,納迪亞差一點就在數(shù)學方面陷入了這個境地。如果沒有薩爾曼的輔導,她就會認為自己不是讀數(shù)學的料,就是有時間有精力,也根本不會在數(shù)學方面做出努力。

然而,不管學習還是工作的成就,都需要持續(xù)的努力,但是要想堅持努力,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信任必不可少。如果自認是笨蛋的話,那一切都無從談起了。

到底是誰炮制了學霸VS學渣?

這么這種對考得好、考不好的孩子都有害無益的學霸/學渣的分類,到底是來自哪里呢?

一開始有可能是某些孩子瞎想出來的開玩笑的,但是既然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社會通用的概念,就離不開成人社會的推波助瀾。這種推動的力量,又來自哪里呢?

教育制度是最大的嫌疑人

我們可以采用偵探小說的“誰受益最大誰就嫌疑最大”原則?!?/span>

一個案件無論它多么復雜或者充滿詭計,當你無法確定誰是嫌疑人的時候,記住一點:整個案件不被偵破的情況下的最終受益者,其嫌疑最大。大部分推理小說都是這樣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因為大家都是有“目的”的。

所以最大的嫌疑人,就是當今的教育制度了。因為像我們這樣的教育流水線,之所以需要給孩子打標成學霸/學渣,是需要盡快分別出良品和次品,這是出于對高效率的極度要求。

所謂的效率,就是在單位時間內(nèi)制造出更多的可銷售產(chǎn)品。中國制造的快速崛起,是因為擅長使用流水線的能力。而現(xiàn)代的中國教育,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類似農(nóng)業(yè)的慢慢培育,到了現(xiàn)代工業(yè)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而且,還是模塊化的流水線生產(chǎn)。

這種所謂模塊型的流水加工法,是來自東京大學的藤本隆宏教授所闡述的工業(yè)制品的兩種基本方法:

  • 第二種被稱為磨合型架構(gòu)(integralarchitecture),其目標是創(chuàng)造出單一的、獨特的產(chǎn)品,通過上下游流程之間一包括產(chǎn)品設計、部件生產(chǎn)和組裝——持續(xù)的互動來完成。
  • 第一種被稱為模塊型架構(gòu)(modulararchitecture),其特點是制作統(tǒng)一的部件和組件,以及相互之間實現(xiàn)輕松連接。

模塊化生產(chǎn)非常有彈性,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有一定質(zhì)量要求的產(chǎn)品,但經(jīng)常會陷入過度競爭、價格戰(zhàn)以及低利潤的陷阱,在研究開發(fā)和產(chǎn)品設計方面缺乏差異化;相反,磨合型生產(chǎn)可以達到非常高的產(chǎn)品品質(zhì),但花費的時間和資金則要高得多。

中國在模塊化生產(chǎn)方面表現(xiàn)非常出色,在富士康這樣的代工企業(yè)中,即使產(chǎn)品某些環(huán)節(jié)的裝配比較復雜,他們也會快速開發(fā)出專用工具,保持工人操作環(huán)節(jié)的簡單易學,從而實現(xiàn)低成本和高效率。

所以作為工業(yè)化體系一部分的中國教育,其實就是非常典型的模塊化。通過考試,把不同的知識都模塊化,無論是歷史還是數(shù)學這種充滿微妙智慧的科目,都被細分成一個個知識點和題型,而教育者也變成了一個個模塊。學校的老師可能還看不那么出來,如果是課外輔導的老師,模塊化就很明顯,有負責某個年紀的數(shù)學,負責某種作文。

在這樣的體制下,孩子學習知識的內(nèi)容是被限定的,學習進度也是被限定的,學生不過是流過流水線的一種原材料而已。這樣得到的最終制品,必然需要有不一定合理但必須是絕對的標準來衡量。

這樣,不管在老師、家長還是孩子的心中,學霸/學渣的標準就應運而生了。這樣你要么在單位時間達到標準目標,要么成為次品甚或廢品。

因為在生產(chǎn)線上,有兩點是一定得保障的,一是要在單位時間內(nèi)制造出盡量多的產(chǎn)品,二是這個產(chǎn)品要符合一定的客觀標準。

在這種時間和效率的壓力下,老師會構(gòu)建一種批評的氛圍。這些老師通過觀察學生開始的表現(xiàn)就能確定誰聰明誰笨,然后他們就不再關心所謂的笨學生?!敖瘫繉W生不是我的責任。”這些老師不相信改進,所以使們不愿嘗試改進?!白鳛橐粋€老師,對于學生的智能我無能為力?!彼栽谒麄兣c學生見面不久,老師就已經(jīng)確定了哪些學生是要被放棄的。

老師覺得通過這種選拔,可以在限定的時間內(nèi)做出明顯的業(yè)績出來。但是這樣就等于在時間壓力下放棄了大部分的學生。孩子并非工業(yè)品,如果是生產(chǎn)線上的廢品,可以回收再利用,次品可以折扣價出清。可是這么多自尊心和自信心被嚴重損毀的青少年,在18歲前就飽受貶低,要怎么處理呢?

當孩子被判定為學渣時,他們自然會慢慢變得真的愚鈍、笨拙,這是一個人面對各種比較、競爭,長期受到心理壓迫所產(chǎn)生的自然反應。他們會下意識地表現(xiàn)得無能,不但可以降低別人對他的期望,也能降低他對自我的期望和要求。如果一個人準備失敗,那么他永遠不會失望。

從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這些年“中考”成為家長特別重視的考試,因為這是一個高概率淘汰的考試,就好像流水線上一個品質(zhì)篩選的節(jié)點。

可是,湊巧這個時候,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也正處在荷爾蒙急劇增加,心情煩擾的年紀,價值觀和自主性正在成型。小學時代的順服天性和孩子氣的虛榮心,經(jīng)??梢栽炀退^的學霸,但是到了初中,隨著功課難度的加大和考試的頻繁,孩子們很難在不斷遇到的新科目和新知識點中保持不敗。

如果習慣了學渣/學霸這樣的具有固定型心理定向的孩子,往往感到驚慌失措,急于掩飾自己。他們會怎么解釋自己成績差的呢?

  • 有的卻指責別人來加以掩飾:“我們的數(shù)學老師水平太低“、“英語老師太討厭,所以我不想聽課”。
  • 有的會開始瞧不起自己的能力:“我是最笨的”或者“我就是不喜歡物理”。

這樣就反而阻礙了他們的進步路徑,很多從小被家庭寄予厚望的孩子從此一蹶不振,可能要歸咎于童年時代薄弱的心理建設和錯誤的心理定向。

唯有自我責任感,才使人終身努力

反過來,而當遇到不可避免的失敗時,那些具有成長型心理定向的學生則會動用所有的學習資源,他們已經(jīng)具有了對學習的個人責任感。

如果你覺得學習的這個東西對你有意義,如果你相信你通過努力可以掌握這個知識,如果你認為做到這一點在你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那么就算沒有人督促,你也會努力,沒有人指導,也會去尋找途徑和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抱怨什么出身家庭啦,智商這些根本在控制范圍之外的事情,沒有了借口,卻有了動力和信心,那么,怎么可能學習不好呢?就是多次失敗,還是可以保持充足的動力。

有了自我責任,才能學會真正的努力。

卡羅爾·德韋克說:

努力是賦予人生意義的事情之一。努力意味著你在乎一些東西,它們對你很重要,你愿意為它而努力。如果你不愿意珍視任何事物,不愿意全身心投入為它們而努力,那么生命將會是貧瘠的存在。

而在孩子們面臨他們年輕的生命中的最大挑戰(zhàn)時,如果老師們能有時想到,他們的工作的初衷是“我要教你學知識”而不是“我要評價你的才能”,那么也許可以放下富土康質(zhì)檢員張全蛋的心態(tài)。那么這樣的工作,也許對他們自己也會有意義得多。

用一生的長度來衡量孩子的成長

此外,模塊化流水線的特點,除了高效率,就是“在研究開發(fā)和產(chǎn)品設計方面缺乏差異化”。中國在各種產(chǎn)品方面都是世界工廠,可是為什么很多人還是會出國后買買買?因為中國制成品的普遍平庸和缺乏創(chuàng)意。

同樣呢,中國環(huán)境的所謂“學霸”,在國外并不一定會成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一定會成功。因為教育并非一種工業(yè),而更像一種園藝,如同哲學家懷特海所說:

教育是一種掌握種種細節(jié)的需要耐心的過程,一分鐘,一小時,日復一日的循環(huán)。

大家知道衡水中學是河北省的高考名校,每年進入清華、北大的有40多人,占河北省兩校名額的一半。他們有一個校領導還很謙虛地說:“‘人才的搖籃’談不上,最多只是一個‘大學生的加工廠’?!?/span>

而反過來呢,上海高中的四大名校,出國比例從前幾年的平均10%~20%,上升到現(xiàn)在的30%~40%,再加上名校高中的國際班,有的學校學生出國的比例已經(jīng)超過了50%。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是500名,另外400名不是保送就是出國了。

說明什么?說明在現(xiàn)有的流水線體制下,清北慢慢就變成一個劣幣驅(qū)逐良幣的場地了。那些衡水毛坦廠經(jīng)常吹噓多少人進了清北,哎,其實是其他人不和你們玩了呀。

就好像雖然國內(nèi)超市和網(wǎng)絡平臺上各種國產(chǎn)貨應有盡有,但是為什么還是很多人會去花更大的成本去買國外的普通日常用品呢?有品質(zhì)追求有購買力的消費者也不想和你們玩了呀。

這些年的出國熱潮,不僅是因為家長們的功利目的,也是因為大家多多少少體會到,自己愛如珍寶的孩子,在這么個流水線上度過被加工被塑模被挑剔被拋棄的少年時代,是多么令人不寒而栗的體驗。

而且,這種流水線上的少年體驗中造成的心理定勢,就是以外部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如果不能為人上人,便自然為人下人,也將會造成一生中的無止境焦慮。

當然郝景芳還是很有智慧的,所以對于她的學渣感,她最后找到了解決之道:

只有更多的去關注到自己的這個連續(xù)體,它是一個從出生到現(xiàn)在三十年,整個過來的一個連續(xù)體,才會不會因為跟他人的一時之爭的比較,而讓自己太多的失掉這種平衡心。

連續(xù)體這個概念非常有啟發(fā),孩子是一個連續(xù)體,TA的生命是一個連續(xù)體,而不是一個個片斷,更不是被一些外部標準不斷定義評判的碎片。

有恒產(chǎn)者才會有恒心。孩子對于老師來說,不管怎樣也只是兩三年的學生。再具有進步的潛力,能在這個老師的任期內(nèi)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也不會很高。所以就是再有愛心的老師,忍不住用短期和外部標準來評判孩子,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孩子對誰來說是無限延長的連續(xù)體呢?對于家長就是,對于孩子自己更是。

所以,如果家長能夠擺脫學校的短期標準,而用孩子的長遠一生的標準來衡量和鼓勵他的成長和進步,不但是明智的,也才是正確的。

而如果孩子能認識到自己是個連續(xù)體,而不是被一次次考試判別的線段,才能做到按照個人節(jié)奏的學習。

  • 而學得慢的話,自然可以通過單獨輔導、尋求同齡人的幫助或者完成額外的家庭作業(yè)的方式來趕上進度。
  • 如果這個階段學得快,可以做一些鞏固練習;

最大的關鍵是孩子就能對他們自己的學習情況更加負責。因為教育實際上是一個極其主動地獲取知識,甚至是去搶奪知識的過程。只有孩子自己,才能決定是否投身于學習之中并致力于學習。學習不是發(fā)生在課堂上或書房中的空氣中,而只會真實地發(fā)生在每個人的大腦之中。

當意識到當前的學習過程對自已的長遠意義時,這樣的孩子的努力程度,自然是為了每個下次考試而患得患失的孩子所不及的。

后來我經(jīng)常找機會跟孩子討論這個學霸/學渣的問題。后來她很興奮地告訴我,其實學霸和學渣之間還有個等級,叫“學酥”,意思是看起來像學霸,但是被考試一碰就碎了。我聽了哈哈大笑,那其實還是學渣嘛,不算是獨立的類別。

這學期女兒考試比較順手,有時得意之余,也自稱“小學霸”,其實是候補學霸的意思。然而我跟她說,學習當然是要努力,進步也需要一些衡量標準。但是,所謂的學校里的學霸,不過是在考試中失敗得少(得到100分也只是沒有失敗而已),一個人能創(chuàng)造一點新東西,可能比少失敗重要很多。

而且,沒有學渣,就沒有學霸,所以沒有別人(包括你的那些好朋友)的失敗,豈不是就沒有你的成功?按照概率來說,不管你學得多好,接受了這組概念,就意味著你總有一天會淪為學渣。何必在學霸/學渣中選站位呢?

何不試著站在學霸/學渣之間的無人地帶?因為學霸VS學渣這種話語,好像科幻小說中的一種病菌,如果允許它們侵入你的大腦,就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選擇和行為。

原文轉(zhuǎn)載自“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


回應1 舉報
贊3
收藏15
6年前
“用孩子的長遠一生的標準來衡量和鼓勵他的成長和進步”??值得收藏的好文
發(fā)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