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能力?

2019-4-23 15:21 原創(chuàng) · 圖片3

無論孩子在學歷的賽道上最終能到達哪里,自身持續(xù)地學習、改變和自我激勵,是最最根本的能力。

作者:李茂,教育研究者,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學校戰(zhàn)略與教育創(chuàng)新咨詢顧問,教育媒體策劃人,“為中國而教”理事,“小而美”種子學校指導專家。

在經濟學家何帆的一個網課平臺下面,看到一位網友留言,講了一個故事。

“記得上初中時,數(shù)學老師講到概率,說隨機投硬幣時,正反面出的概率都應該是50%。老師問,如果投了99次都是正面,那么下一次出現(xiàn)反面的概率是多大?一個學習成績中等的同學說,接近100%。數(shù)學課代表說,還是50%。而我的一個學渣同學則在下面小聲說,99次都是正面,里面肯定有鬼。后來這個同學沒有考上大學,跑到了南方打工,現(xiàn)在在義烏軟裝行業(yè)做到了全國第一。”

我對這個故事深信不疑,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如果我是這個故事中的某一位,最有可能是那個課代表,而不是說“里面肯定有鬼”的那一個。

何帆的這節(jié)網課講的是一所鄉(xiāng)村小學——四川廣元市范家小學,這所學校在全國的小規(guī)模鄉(xiāng)村學校中頗有名氣,今年經羅振宇在深圳衛(wèi)視上的跨年演講中隆重推出,更是讓這所學校獲得了很大的知名度。何帆更是毫不掩飾地稱這所學校為“國內教育理念最先進的學?!薄?/p>

何帆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2018年,他決定每年寫一本記錄中國每一年的變化的書,寫到2049年。他通過走訪37個城市,寫出第一本《變量:看見中國社會小趨勢》。

中國上千萬所中小學,范家小學何以打動身為經濟學家的何帆?何帆在一次線下活動中說,在這所小學里,每一個孩子背后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故事,但是卻依然展現(xiàn)出足夠的自信與熱情。而這樣的結果恰恰是因為小學給了孩子們最需要的:一個平等、包容、自信、樂觀的社群。

我有幸感受過范家小學學生身上的自信與熱情。2018年5月,我隨“小而美”鄉(xiāng)村學校聯(lián)盟來到四川廣元,參與利州區(qū)當?shù)氐男∫?guī)模學校聯(lián)盟的培訓,我們探訪了當?shù)芈?lián)盟的幾所學校,其中就有范家小學。我和范家的學生一起打乒乓球、聊天、聽他們講自己寫的詩和在當?shù)鼐茝S做的項目學習。烈日下觀看他們自己編排的各種風格的舞蹈,樸實的臉龐、動感的節(jié)拍,讓人莫名的感動。我還考了他們一道“奇葩”的數(shù)學題,有個六年級的男孩立刻用平板登陸QQ向他讀大學的姐姐求助。中午,我們去食堂看學生們吃飯,有個之前同我聊過天的男生看我走來,主動找凳子讓我坐下,其態(tài)度之熱情,動作之自然,著實讓我驚嘆。

我和范家小學的張平原校長也有過深入交流。我很佩服他提出的一個觀點,叫做對教師要“弱評價”,他對教師一方面是強有力的理念和文化的引領,一方面則是人性化管理,充分相信教師,激發(fā)教師內心對教育的追求和自身的優(yōu)勢潛能,加之善用各種資源,尤其是信息化資源和公益資源,有很廣的視野和經營頭腦,因而,說這所學校是國內教育理念最先進的學校,不算為過。

范家小學在條件非常不利的情況下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或許就是因為學校規(guī)模小,在對學生和教師的人文關懷與尊重方面,反而更有優(yōu)勢,為當下鄉(xiāng)村學校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供了非常多的借鑒。當然,一位好校長,一方好水土是大前提。

我因為之前從事媒體工作的關系,一直和鄉(xiāng)村教育保持著或多或少的連接,與很多同仁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是,什么才是這些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真正需要的?學校究竟應該怎么做,才對他們是最好的?

對于這個問題有很多回答,針對不同的側重點,因而我們可以看到多樣化的干預農村教育的項目。但其實有一個能力的需要,或許無論是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還是一線城市的學生,都是同樣的。

他們需要在這個現(xiàn)實的學校體系中存活下來,并持續(xù)地自主學習,自我進化的能力。

無論是李家小學,還是邱家小學,他們的畢業(yè)生都需要做好應對下一個學段的準備,要知道如何在一個高度選拔性、競爭性的應試環(huán)境系統(tǒng)下保護好自己,存活下來——無論自己的成績處在哪個層級,能夠盡可能以對自己有益的方式存活下來,鍛造自己、培養(yǎng)自己真正的學習能力,并努力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現(xiàn)真正屬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聽上去很殘酷,也很“不現(xiàn)實”,畢竟他們還是孩子。但如果選擇了“現(xiàn)實”,那就是徹底地放棄,放棄掉了僅有的一點點可能。

在同一時期的新聞中那位寫不出論文,選擇了自殺的中科大博士生,就是因為缺乏這種能力而成為了一個犧牲品。這樣一位家庭資源匱乏,全靠自己的天資與努力走到一個教育體系的最高層的年輕人,真正的殺手,就是這個體系本身。所以,如何學會在這個體系中盡可能保全自己(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靈性與個性),是一個現(xiàn)實而又緊迫的教育目標。

而那個在文章一開始的故事中說“肯定有鬼”的學生,就是在應試體制中不經意實現(xiàn)了自我保全的幸運者。如果他傻傻地去在意成績,傷了自己的自信心,封閉了自己的發(fā)展路徑,那他就成為了應試體系中的又一個失敗者。

其實,此類人能做到行業(yè)頂尖,一定有很多“學習”在他身上發(fā)生,但他們或許不擅長基于文本和標準答案的學習,而是擅長基于實踐和人際聽說中的學習。需要告訴學生,或許你真的不擅長應對考試的學習,但你一定有你的學習長項,未來仍然可期。

無論他們在學歷的賽道上最終能到達哪里,自身持續(xù)地學習、改變和自我激勵,是每個人最最根本的能力。這里的學習能力并不等于應試能力,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不讓孩子非要考高分,但并不是讓孩子就放棄學習,不讓孩子真正具備學習的自信,不讓孩子去掌握將來能夠支撐他一生的發(fā)展和幸福的那些能力。

無論是城里的孩子,還是鄉(xiāng)下的孩子,都需要這些能力才能堅強地走下去。

文章來源:《未來教育家》2019年第1期。

轉載自:教育思想網

WeChat ID:eduthough


回應1 舉報
贊6
收藏26
5年前
中心思想就是:最需要賺大錢的能力。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