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鼓勵孩子很重要

2017-2-8 17:36 轉(zhuǎn)載 · 圖片1

中國式父母,最熱衷的一件事就是傳授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生怕孩子走彎路吃虧。更糟糕的是,他們往往采取說教的方式。

有一些父母要好得多,喜歡表揚孩子,但表揚可能會讓孩子的虛榮心膨脹,導致孩子過分看重結(jié)果。

三歲的帕蒂想幫媽媽擺餐桌。她拿起牛奶瓶準備往玻璃杯里倒牛奶,媽媽搶過牛奶瓶說:“別動這個,你還不夠大,我來倒牛奶,你可以擺餐巾紙?!迸恋俾冻鲭y堪的神情,轉(zhuǎn)身離開了餐桌。

帕蒂的媽媽顯然是錯了,她沒有鼓勵孩子。在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shù)婪?德雷克斯看來,像帕蒂這樣的孩子雖然年紀尚小,但天生具有極大的勇氣,并且熱切地嘗試其他人能做的事情,很值得鼓勵。帕蒂的媽媽顯然做得不夠好,她不清楚即便帕蒂真的把牛奶灑在桌子上又能怎樣,與孩子的信心損失哪個來得更嚴重?其實,如果帕蒂真的把牛奶灑了,媽媽只要微笑著鼓勵她要勇于面對失敗,輕輕地對她說:“再試一次,你做得到?!边@就夠了。 

資訊的發(fā)達讓新一代的中國父母們都隱隱約約地知道,鼓勵對于孩子十分重要。但到底怎么鼓勵孩子呢?鼓勵孩子其實是要講究方法的。

1 家長要跟孩子平等相待

網(wǎng)絡上經(jīng)常流傳著這樣鼓勵孩子的經(jīng)典名句:“誠實是做人的第一美德”、“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等。

坦白說,這其實不是對孩子的鼓勵,而是連成年人都快喝吐了的“雞湯”?!半u湯”的特點是空洞、抽象、不具體,聽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細想來卻都是“正確的廢話”。如果把孩子換做你,你愿意整天聽一個人嘮嘮叨叨地跟你說人生道理嗎?

喜歡說雞湯的父母,骨子里還是覺得自己有權(quán)威,是孩子的指路人。其實孩子沒有父母想象的那么傻,甚至有些道理他們也懂,只是這些道理太空洞了,孩子想要的是聽得懂的話,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達到這些結(jié)果的方法。

要想恰當合理地鼓勵孩子,前提就是把家長的架子放下來,不要總想著“我要好好把我對人生的經(jīng)驗告訴你”、“你不聽我的肯定會吃虧”、“老子吃的鹽比你喝的水還多”。家長要跟孩子平等相待,以朋友的視角看待他的成長和進步,真正地尊重孩子,謹慎地選擇自己的語言,要多給孩子建議,而不是“說教”。

2 分清鼓勵和表揚的區(qū)別

許多父母搞不清鼓勵和表揚的區(qū)別。通常來說,鼓勵是基于孩子自己的感受,是父母對孩子所做的努力做出的肯定,鼓勵的事情往往也是非常具體的,是事實。比如說,“你畫了兩個小時的畫,很不錯”、“你這次的考試成績比上次進步很多”等等。

表揚則很抽象,往往是針對結(jié)果而非過程,比如說“你穿這件衣服很好看”、“你真聰明”。有時候表揚更是大人的感受,而不是從孩子的視角看,像“你是我的驕傲”、“你長得好漂亮”等等。

很多父母對孩子說的話脫口而出,不經(jīng)過大腦,他們以為是鼓勵其實是表揚。鼓勵和表揚區(qū)分很簡單,如果我們以一個孩子的考試成績?yōu)槔膭罹褪轻槍λ荚囘^程和態(tài)度的,像“媽媽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表揚則針對孩子考試結(jié)果和成效的,如“媽媽看到你這次期末考試考了第一,為你高興”。

鼓勵不以結(jié)果為導向,多鼓勵能讓孩子產(chǎn)生自信和勇氣,這樣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就會擁有更強的克服能力。而表揚的壞處是讓孩子錯誤地以為,他們所做事情的目的是尋求別人的肯定,他會活在別人的評價里,容易產(chǎn)生虛榮心,將來一旦遭遇失敗往往不能正確看待。

別看鼓勵和表揚似乎只有細微的差別,但它們產(chǎn)生的效果差別很大。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發(fā)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經(jīng)花費10年時間,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研究。她經(jīng)過反復做實驗發(fā)現(xiàn),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表揚聰明后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

因此,對孩子做的事情總體應該要多鼓勵、少表揚,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讓他們一定要更看重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這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才能“輸?shù)闷稹薄?/p>

3 要不要對孩子物質(zhì)獎勵?

理論上來說,鼓勵孩子最好以口頭為主,但日漸富裕的中國家長也很習慣用物質(zhì)獎勵的形式,但這種做法施行起來必須十分謹慎。

首先,不能總是物質(zhì)獎勵。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小孩每天都到一塊草坪上踢球, 吵吵鬧鬧, 讓住在旁邊的一位老人不堪其擾。一天, 老人告訴孩子們, 如果明天他們再來踢球, 每人會得到一元錢。第二天, 孩子們?nèi)缂s而至, 玩得很開心, 并拿到一元錢。第三天, 老人告訴孩子們, 只能給 5 角錢。孩子們有些失望, 但還是踢完了球, 并領到 5 角錢。第四天, 老人說,今后只能給 5 分錢了。孩子們不屑地離去, 再也不來草坪踢球了。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如果總用物質(zhì)做獎勵,孩子做事情的內(nèi)在興趣就會慢慢喪失,所以使用物質(zhì)獎勵要適度。

其次,最好不要以實物獎勵孩子。家長可以用“全家外出旅游一次”、“帶孩子去一趟博物館”、“給孩子報名一個興趣小組”等形式,表達出家長對孩子努力的認可,這樣既能增進父母跟孩子之間的感情,還能讓孩子在這些具體活動中加深對自己努力的記憶。

最后,實在要給孩子買實物,也最好不是消耗品。比如可以買一些書籍,運動用品,飛機模型等等,這樣可以讓孩子長時間地保存,而不會是像巧克力、糖果等,孩子吃完什么都忘了。更重要的是,等到孩子某一天再看到這些當年因為自己努力而獲得的獎勵時,會更加堅定自己的方向。

坦白說,無論獎勵什么,只要傳遞出“爸爸媽媽對你的努力表示肯定,而不是結(jié)果讓我們滿意”的意思就好,讓孩子體察出自己在做一件事的過程中,勇于付出,不怕困難,比獲得怎樣的成績更重要,這樣才是“科學的鼓勵”。

來源:南周知道


回應 舉報
贊9
收藏11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