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認定自己受到傷害就是欺凌”

2016-12-15 18:52 轉(zhuǎn)載 · 圖片4



▲ 2016年12月13日,北京海淀區(qū)中關村二小附近,等待下課的家長們在校門口。

關于“中關村二小事件”的定性,公共討論呈現(xiàn)出混亂的狀態(tài),凸顯了國人對校園欺凌認知的不足,預防及處置經(jīng)驗的匱乏。除了名詞之爭,亦不能忽視更根本的問題:孩子們究竟怎樣才能在學校身心健康地成長?為此,記者采訪了教育、法律、公益組織等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從2016年12月8日晚上開始,由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引起,中關村二小校園欺凌事件持續(xù)成為公眾廣泛關注的議題。

在文章中,一名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二小的學生家長稱,自己10歲的兒子長期遭到同班同學的欺負,甚至在2016年11月24日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并據(jù)此認定兒子受到了同學的“欺凌”。 

受到欺凌的同學樂樂(化名)的父親王先生告訴南方周末,從今年9月份開始,樂樂開始頻繁跟他訴說自己經(jīng)常受同班一個同學言語上、肢體上的攻擊和騷 擾,并被起外號;課下樂樂可以躲開,但課上因為座位在一起,經(jīng)常被騷擾,極大地干擾了他上課。王先生曾主動跟班主任、對方家長溝通,“老師表示知道了,要 去了解一下,但是并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nbsp;

王先生說,后來他再一次向?qū)W校要求,希望班主任把兩個人的座位調(diào)開,“老師說效果好多了,之后的一小段時間,樂樂也沒說自己在課上受干擾了?!钡?是,就在調(diào)開座位大概十天以后,就發(fā)生了樂樂被扣廁所垃圾筐的事情。王先生告訴南方周末:“我最后悔的就是在孩子第一時間跟我說自己受到侵犯的時候,我沒 有選擇站出來保護他?!?nbsp;

12月10日,中關村二小發(fā)表官方回應稱:“近期,一起發(fā)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級學生、家長之間的事件引發(fā)了社會的關注。從事發(fā)到現(xiàn)在,學校一直在積極努力協(xié)調(diào),客觀、公正地處理幾方家長間的相關訴求和矛盾糾紛?!毙7竭€說,“讓教育問題回歸校園進行處理”。 

當日中午,樂樂的母親接到了中關村二小打來的電話,表示可以見面談。對于中關村二小的聲明,王先生對南方周末說,他對自己的話負責,他的要求是:“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保護我兒子不受二度傷害”,“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對方承擔相應的治療費用”。 

在輿論的持續(xù)關注下,中關村二小在12月13日凌晨再次發(fā)布情況說明,校方基于樓道監(jiān)控錄像,詳細描述了事件發(fā)生的經(jīng)過。同時,校方在聲明中認為, 涉事的三名同學“屬于正常的同學關系”,“課上、課下互動交往正常,有互相起外號現(xiàn)象,但沒有明顯的矛盾沖突”。因此學校認為,尚不足以認定該事件構(gòu)成校 園“欺凌”或“暴力”。同一天,中關村二小校長楊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因為校方認為此事件未構(gòu)成欺凌,故學校無法認同樂樂家長提出的“讓對方承擔相應 的治療費用”等訴求。 

事件繼續(xù)發(fā)酵。12月13日,新華社發(fā)表《四問北京中關村二小“校園欺凌”》一文,引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的觀點說,在對校園欺凌進行判定時,不能僅從表面、形式上判斷,應依據(jù)“被欺凌者”的感受,即當被欺凌者感到痛苦時,該學生就是受到了欺凌。 

12月14日,《人民日報》也發(fā)表文章稱:教育者要給出清晰的信號,傷害和玩笑的界限在哪里,一旦逾越了底線,學校將給出什么樣的規(guī)訓和教育措施, 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無論如何,只有真誠面對,有效介入,放下身段,謙恭相對,才能讓校園里發(fā)生的類似事件傷害降到最低,使其成為成長的砥礪,而不是未 來的陰影。 

據(jù)媒體報道,截至12月14日中午,家長與校方仍未就事件的處理達成一致意見。 

 

“自陳欺凌”與他人認定同樣重要

耿申  北京教育科學院研究員

目前國內(nèi)學術界對欺凌的認識還非?;靵y,原因在于這個領域的研究還沒有真正展開。目前許多學者說出的定義都是外國的,包括我認為的界定也是國外文獻的綜述。


在學術界,欺凌有自陳欺凌這樣一個概念,指的是從孩子自己的陳述角度認定自己被欺凌,即孩子本身認定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受到傷害。日本教育界對待欺凌的認識早期接受的是歐美的概念,即力量不均衡、造成身心傷害以及重復性。2006年日本文部科學省進行了概念修訂,核心是將欺凌的認定修訂為學生自陳,即如果孩子自己認定被欺凌,就將他劃定在欺凌范圍內(nèi)。我比較認可這種做法,這也符合欺凌救助的實際目的。因為被欺凌者會在心理和人格上烙下某種傷痕,甚至永久性傷害,而永久性傷害很難得到修補。 
 


▲ 日劇《家族游戲》中的沼田茂之深陷于校園欺凌中。(劇照/圖)

校園欺凌并非新問題,我國校園欺凌事件上世紀90年代也有報道,西方國家三十多年前就已經(jīng)成為社會性問題。一些國家的政府組織和研究機構(gòu)每年都進行監(jiān)測性調(diào)查,以隨時掌握校園欺凌的發(fā)生狀態(tài),做好防治工作。 

學術界調(diào)查校園欺凌問題時會使用一個“盛行率”的概念,即參與校園欺凌學生占全體學生的比率。但由于對校園欺凌的定義不同,結(jié)果也不一樣,難以做比較。典型的案例是日本。日本在1986年的定義是從欺凌者一方來做的,如對比自己弱小的人持續(xù)實施身體、精神的攻擊,使對方感受到深刻的痛苦等。2006年,日本修改了界定,從受欺凌者一方來認定欺凌事件,強調(diào)只要認為自己遭到了來自與其有關系的人的身體、精神的攻擊而感受到精神痛苦的事件就屬于欺凌事件。后者的界定對調(diào)查結(jié)果有一定影響,導致“盛行率”有所上升。其中比較容易理解的一種現(xiàn)象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雙方對欺凌的認知有明顯差異:欺凌者常自稱為非故意、只是開玩笑;而被欺凌者是從疼痛和受辱的感受出發(fā)來認知的,數(shù)量必然多于欺凌者的陳述。教師有的會從欺凌者角度看問題,有的會從被欺凌者角度看問題。一般地說,經(jīng)教師復核的被欺凌者的自陳,是比較可靠的認定欺凌的方法。 

欺凌事件之所以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年齡很小的學生群體中,主要就在于青春期的提早到來。不少國家的調(diào)查顯示,早期初中欺凌的盛行率高于小學,后來發(fā)展到小學和初中的盛行率基本持平,其原因之一就是青春期提前了。學生的早熟并非是一件好事情,這會讓學生不自然,比如過早地接觸了成人世界的東西,會導致學生內(nèi)心的過早成熟但身體發(fā)育跟不上,或者身體成熟之后內(nèi)心的成長跟不上。這會讓學生自己與自己產(chǎn)生一種矛盾和對抗,最終這種矛盾和對抗會映射到他人身上。 

接觸校園欺凌領域過程中,不少人都發(fā)現(xiàn)校園欺凌是伴隨青春期到來而必然經(jīng)歷的一個客觀存在。我國特別強調(diào)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目的就在于全面有效的德育工作可以幫助學生平穩(wěn)度過這一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美好的青少年時期。從欺凌問題角度看,德育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倡導性的,即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比如應該學習雷鋒,應該好好學習,應該尊重父母等等;另一方面是約束和限制性的,即告訴學生什么不該做。在校園,教師告訴學生的善惡標準從來都是非常明晰的,而且會有相應的獎懲規(guī)則。但當?shù)赖碌南拗撇糠诌€有很多爭議的時候,特別是不能與家長達成共識時,就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它所帶來的結(jié)果就是老師不敢批評學生,更不敢懲處學生。這樣一來現(xiàn)實的德育就不完整了。 

學生的社群生活主要發(fā)生在學校,發(fā)生欺凌行為的第一干預人應該就是老師,其次是家長,第三個干預人則是同學。但這些需要很多鋪墊。一個老師想成功干預欺凌,首先需要自己具備認知欺凌的知識和經(jīng)驗,并且能夠教育學生識別什么是欺凌,同時告訴家長什么是欺凌行為。 

這需要各方都重視欺凌問題,同時要增強對欺凌的理解,并能對欺凌進行防范、處理以及善后?,F(xiàn)階段這些都遠遠不到位,此次中關村二小的事件就可以看出,學校此前并沒有做好防范欺凌的教育,因此在干預上也顯得比較遲鈍,手段上也比較匱乏。 

 

目前,我國的學校及教師總體上還不具備處理欺凌的經(jīng)驗,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中關村二小事件對二小自己是個悲劇,對全國中小學認識和防范欺凌、普及相關知識和技能,也是有益的。這個事件讓國家九部委關于防治學生欺凌的文件得以迅速傳播和落實,讓所有的中小學校從中獲得經(jīng)驗和教訓。

要讓學生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

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受到的教育內(nèi)容主要分為四大方面,分別是智慧教育、心理教育、規(guī)則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目前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是智慧教育的地位很高,而其他三類教育則相對較弱。盡管每次出現(xiàn)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事件,各方會呼吁關注非智慧教育以外的內(nèi)容,但一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就要為智慧教育讓步。


▲ 中關村二小,送學生上學的家長向孩子揮手(12月12日攝,新華社/圖)

從根源上說,這是社會評價體系決定的,盡管目前的社會大環(huán)境是這樣,但是我覺得任何一個有社會責任感以及對孩子負責的人都應該從自我改變。學校也不能因為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就建立功利的教育制度,從而使得這個教育制度的弊端無限地放大,比如制定一些侵犯學生權益的規(guī)定,導致該有的教育沒有了,該關注的學生心理不關注了。此外,家長也不能認為只要上了一個好學校就好了,還要讓學生學會健康地成長,教會他怎樣去融入社會當中。因為基礎教育的本質(zhì)是為了個人的終身發(fā)展奠基的教育。 

在上述所說的幾種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是學生懂得自己有哪些權利,以及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與此同時,要尊重他人的權利。比如,如果遭遇欺凌,應及時報警,或告訴老師、家長,但關于學生權利的教育,中國的中小學校不太重視。在美國,小學生上學的第一堂課,學校老師會教育學生不要傷害他人,也不要讓他人傷害自己,而我國學校則教育學生要拿第一名,甚至有中小學出臺的校規(guī),就漠視學生的權利。目前校園一旦出現(xiàn)問題,要么用做思想工作的方法解決,要么用道德灌輸去解決,沒有從人文的角度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很多困惑,在面對整個世界的時候他本身也在逐漸長大。因此,學校和家庭就要給出非常明晰的規(guī)則和指導,并且在他們遇到問題、出現(xiàn)沖突的時候,能夠引導孩子去化解。比如學校認定這是傷害,就告訴學生這不是惡作劇,也不是開玩笑,學生就會明確知道這個規(guī)則。如果沒有認定,孩子特別是被欺負的一方就要思考什么是正義,什么是健康的關系,是不是自己被欺負就被欺負了?這些困惑不能等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和解決,否則就真的變成動物世界了。

學校應思考如何建立好的規(guī)則 

皮藝軍 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在美國,校園欺凌是零容忍,但目前在中國國內(nèi),初級階段小的欺凌尚未得到重視,很難一步到位模仿美國等地區(qū)的法治處罰。在美國剛開始違反行為準則或者交往準則的時候就很嚴格地進行處理,比如說美國對校園的種族歧視是零容忍的,一個孩子受到種族歧視,就會被認定為很嚴重的問題,老師和家長都會很快地參與進來。 
 


▲ 2014年3月28日,NBA球員霍華德來到休斯敦北郊的賽普瑞斯一所高中,宣傳阻止校園暴力公益活動。 (新華社/圖)

可是在我們國家,城市孩子歧視農(nóng)村孩子并不被認定為一種嚴重的問題。我們對欺凌認定的門檻還很高,不到了一定程度,司法是沒有辦法進行介入。但這是目前的情況,未來我們是也要向那個方向發(fā)展。 

目前針對校園發(fā)生的惡性事件可以遵循《治安處罰條例》,對疏于管理的老師進行訓誡。傷害到一定程度的話,對于施暴者也可以用行政拘留的方式來進行處罰。在處理這類事情時,除了法,更重要的是學校規(guī)定的作用。學校應該積極思考如何建立好的規(guī)則,比如對于欺負別人的同學可以讓他們做校園的義工,或者進行當眾道歉。 

學校應該重視的不僅是法律教育,還有關于人的權利的教育,關于生命尊嚴的教育,開設專門的課程,而且這種課程需要同學們一起討論。如果欺凌行為或者超越規(guī)則的事情第一次發(fā)生時,能夠被有效地制止,就會大大減少這類行為的發(fā)生。 
 

“我們在做的是如何防患于未然”

楊湃

愛白文化教育中心“反對基于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校園欺凌和霸凌”項目負責

2012年,愛白文化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愛白”)做了一個“基于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校園欺凌”在線問卷調(diào)查,共有421名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以及職業(yè)中學的學生參與,這是“反對基于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校園欺凌和霸凌”項目的開始。


在項目開展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國家關于校園欺凌的立法和政策都已經(jīng)比較完善了,關于校園欺凌的案件也描述得非常清晰,比如“什么樣的行為可以定義為歧視”、“學生被怎樣對待可以定義為欺凌”等等。因此對于國外NGO來說,他們已經(jīng)過了在立法層面推動的階段,現(xiàn)在更多的是為特定的社群提供知識和預防欺凌的方法培訓。 

目前國內(nèi)NGO為校園欺凌所做的努力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倡導方向,希望國家在立法或政策層面能夠更清晰地界定什么是校園欺凌、如何懲罰校園欺凌的施暴方,以及怎樣做到問責,在校園欺凌事件中對于老師、學校、家長等方面怎樣追究相應的責任,即倡導、督促立法方向;另一個則是提供教育支持方向,關于校園欺凌的成因范圍非常廣,它會涉及種族、宗教、性別、貧富差距等因素,校園欺凌的種類也非常多,而目前國內(nèi)還未出現(xiàn)能夠全面處理校園欺凌的機構(gòu),大多數(shù)情況下NGO對校園欺凌的介入還停留在為受害者提供心理疏導這一層面。 

前段時間,國家九部委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說明國家開始對校園欺凌問題予以重視,但這個“意見”本身更像是一個倡導,尤其是在處理一些很細化的問題上并沒有給予很完整的意見。比如最近發(fā)生的中關村二小事件,這就是一起明顯的欺凌事件,但是學校層面就覺得這只是孩子們之間的惡作劇。即使在九部委發(fā)布了關于防治校園欺凌的“意見”之后,學校、教師和施害者的家長處理得并不積極,這也說明了這個意見本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而實際執(zhí)行卻仍需要一定的加強和監(jiān)督。 

我們實際上還未能直接介入到校園欺凌當中。近幾年來,我們一直在做的是為教師提供知識和預防手法的培訓,尤其是預防方面,比如怎樣防患于未然,告訴教師什么樣的事情是校園欺凌的苗頭。當然,我們也會提供一些緊急的解決方案,比如校園欺凌事件已經(jīng)發(fā)生了,教師第一步應該做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到受害者并減少傷害。 

我們在開展工作時觀察到,很多教師其實并不知道歧視和欺凌的概念是什么。對于許多教師來說,孩子們之間的“互相打鬧”、“起起外號”、“嘚瑟一下”并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以為過兩天就好了。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其實很嚴重,即使真的發(fā)生了打架斗毆事件,教師們也沒有辦法很好地處理。甚至許多教師都會持有一些錯誤的價值觀,比如發(fā)生打架“肯定是兩個人都有錯,不然這個架打不起來”。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有專業(yè)的機構(gòu)能夠提供相關的培訓和教學輔助,是非常有意義的。 

 

需要闡明的是,現(xiàn)有法律和政策的完善并不代表校園欺凌就會完全被禁止或消失。以美國為例,美國是反歧視法比較完善的國家之一,但實際上,即使在非常多元、非常發(fā)達的州,歧視依然存在。所以,對于中國來說,校園欺凌的防治仍需要各個服務部門,如政府和非政府機構(gòu),從不同的層面去宣傳,以及提供相關的服務。

來源:南方周末


回應 舉報
贊9
收藏4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