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致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21-11-24 16:54 原創(chuàng) · 圖片15

本文首先發(fā)表于公眾號:豬小瓜學英文,歡迎大家關注討論。

1942 年,處于抗日戰(zhàn)爭前線的河南,經歷了百年來最嚴重的饑荒。河南大旱,又遇蝗災,國民政府救災不力,通貨膨脹,糧食減產,強征軍糧,由此爆發(fā)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饑荒。這場饑荒從 1942 年 7 月開始至 1943 年春,河南 111 個縣中有 96 個縣受災,災情嚴重的有 39 個縣,受災人眾達到 1200 萬,大約 300 萬人死于這場大饑荒。

“一九四二年,由于一場旱災,我的故里河南,產生了吃的問題。”,一句話拉開了電影《一九四二》的帷幕。 影片中的老東家本來家財萬貫,但是在一次“吃大戶”之后,不僅燒掉了家財,而且害死了自己的兒子,但是他根本來不及悲傷,為了活命,他帶著剩余的家人以及佃戶瞎鹿一家走上了逃荒之路。一路上一開始還懷抱著零星的希望,隨著親人一個個相繼離開人世,從啃樹皮到賣女兒,直至最后捂死了自己的小孫子,而這也成了壓垮他的最后一棵稻草。1942,這是一段慘絕人寰的歷史,逃難的路上,日機轟炸尸體橫陳,餓殍遍野惡狗爭食,在自然與現(xiàn)實面前,人性的尊嚴被全全拋諸腦后,一個人可以活得如此不堪和卑微,人間煉獄不過如此。

圖片

曾經有人說過,我黨的共產主義是米飯共產主義,而在大饑荒的1942年走向已經實現(xiàn)了米飯共產主義的今天,在百年黨建的共和國勛章上,有一個人的名字,始終與這樣的米飯共產主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他曾經說過: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能絆倒一個國家,之后他又說過,現(xiàn)在已經不可能餓死人了,他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他是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就是袁隆平。

圖片

1、幼年時種下的種子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北京,當時還叫北平,袁隆平名字之中的“平”字由此而來。袁隆平的父親是一位愛國的知識分子,而他的母親則是一位富家千金,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思想頗為超前。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袁隆平本應衣食無憂,然而在那個戰(zhàn)亂紛飛的年代,袁隆平卻跟著父母,從北平到漢口,再從桃源到重慶,一路輾轉流離。

圖片

但無論日子如何艱難,袁隆平的母親華靜始終護著小小的家庭,袁隆平也始終沒有停止讀書,接受著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教育。袁隆平的母親華靜從小教袁隆平學習英語,一字一句地跟著念:this is a book ,how are you,袁隆平的英文一直非常不錯;她帶袁隆平拜祭神農,袁隆平從此懂得敬畏土地;她給袁隆平講尼采,引用西方故事為袁隆平答疑解惑,開拓他的視野;她將淵博的知識化作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教會袁隆平要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在袁隆平的心里埋下一顆顆種子。

袁隆平是受母親影響至深的人。 他曾經寫過這樣的一首歌: 我有著一個夢,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著我最親愛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涼。媽媽,我陪您說說話。這種子是您親手種下,在我 心里發(fā)芽。母親華靜賦予了袁隆平最寶貴的美德和信仰,像春風化雨一般滋養(yǎng)了他的一生。

“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媽媽,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圖片


2、學農的種子破土而出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這一年,19歲的袁隆平即將報考大學。雖然與家人產生過分歧,但是兒時的夢想、年少的奔波以及戰(zhàn)爭時食不果腹的景象不斷交織,袁隆平選擇了自己的夢想,堅定不移地投身于農業(yè)。1949年8月,袁隆平告別父母,趕往重慶相輝學院,即現(xiàn)在的西南大學,主修遺傳育種學。 大學畢業(yè)后,袁隆平被分配到偏遠又窮苦的安江農校,開啟了他的教學生涯。起初,袁隆平遵循米丘林“獲得 性遺傳”的理論,開始研究嫁接作物,甚至培育出了“紅薯王”。 
 

圖片

1959年到1961年,國內遭受嚴重的三年自然災害,袁隆平被下放到四川大足縣與農民同吃同住,農村的貧困,餓肚子的情景,深重的責任感將袁隆平心中的種子喚醒,也進一步堅定了袁隆平想要研究中國人民的主食——水稻的決心。 

然而在那個時候,袁隆平想要研究雜交水稻,這是異想天開的想法。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也就是說水稻之中同時長有雌蕊與雄蕊,水稻開花之時,雄蕊會自發(fā)向雌蕊授粉,結出水稻,想要人工培育雜交水稻,就要進行人工授粉,一株水稻至少也有200多朵花,再加上水稻的每株花開花時間不盡相同,假如進行人工授粉的話,沒等開始就已經 要累死了。因此在當時的科學界,想要人工培育雜交水稻,是被認為對經典學術理論的背叛與顛覆,是對基本遺傳學的無知。 
 

圖片

但袁隆平并未放棄自己的夢想,清貧的生活,旁人的目光,只是堅定了袁隆平的信念,他心無旁騖,一頭扎進了水稻的世界。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1年7月,袁隆平在田里發(fā)現(xiàn)一株野生雜交稻“鶴立雞群”,使他進一步認定雜交水稻的優(yōu)勢。第二年,通過鶴立雞群的后代,讓袁隆平看清了遺傳學分離的規(guī)律,也讓袁隆平堅定了要尋找天然不育水稻的想法。 
 

圖片

1964年7月,袁隆平在14萬株水稻里面找到1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而這一發(fā)現(xiàn),也被公認為是袁隆平“中國首創(chuàng)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的開端。第二年,他又找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的兩年播種中,成功繁殖了1-2代。袁隆平的研究徹底推翻了由傳統(tǒng)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并由此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yōu)勢,他提出用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以此提高水稻產量。 
 

圖片

1966年2月28日,根據將近幾年的觀察研究,袁隆平寫成他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fā)表在由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上。這篇3000多字的論文,當時引起了國家科委的注意,也由此成為了新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開端,而至此,袁隆平也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圖片

3、無懼風雨,種子深深扎根

1967年,在政府的指示下,由袁隆平牽頭,加上他的兩位學生尹華奇與李必湖組成“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全力發(fā)展雜交水稻的研究。 

研究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1968年5月的一天,袁隆平辛苦育種的700多株秧苗被人拔光,多年心血毀于一旦,袁隆平心痛欲絕,稱這一變數將自己的試驗推遲了三年。不幸中的萬幸,袁隆平后來從廢井里撈出來5棵殘存的秧苗,才將試驗得以繼續(xù)。但在之后,用這5棵秧苗進行1000多個雜交試驗,試驗結果均不理想。 此后,為了拉大試驗材料的親緣關系,袁隆平輾轉云南、海南做實驗。 
 

圖片

1970年10月,袁隆平的學生李必湖在海南的水溝旁發(fā)現(xiàn)了一株野生的花粉敗育不育株,袁隆平稱之為“野敗”,是如今絕大部分“三系法”雜交稻不育系的始祖。此后,袁隆平將培育的種子無私地分發(fā)給全國各地的水稻實驗基地,經過不斷的試驗和調整,逐步攻克技術難關。1973年,袁隆平發(fā)表論文《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正式宣告中國 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圖片

4、種子長成了參天大樹 

1974年之后,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xiàn)了大面積示范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叁優(yōu)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xiàn)了周年畝產稻谷3000斤的攻關目標。 
 

圖片

袁老有2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從1974年開始,因為大規(guī)模種植雜交水稻,中國的糧食收成屢創(chuàng)新高,至2006年,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停止對華糧食援助,而中國也開始成為重要的糧食援助捐贈國。中國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袁隆平居功至偉。 
 

圖片

如今,在中國的幫助下,越南、印度、菲律賓、孟加拉甚至美國等國家,也已實現(xiàn)雜交水稻的商業(yè)化生產,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正在走向全球,袁隆平為解決世界饑餓與貧困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圖片

后記: 
看懂了《1942》,你就讀懂了袁老的偉大。在雜交水稻出現(xiàn)之前:全球近10億的人在挨餓,每天有上萬人因為饑餓死去,很多孩子還沒有開啟自己的人生,就被餓死了。而當時,很多中國人也在餓肚子,許許多多的人因為營養(yǎng)不良患了病,有些人則因為吃土太多死去。可以說,袁老的雜交水稻養(yǎng)活了中國人,袁老讓所有中國人吃飽了飯。 

美國人曾說:中國只有占世界7%的耕地,卻要養(yǎng)活22%的人口,2030年,中國人就要餓肚子,到時候誰來養(yǎng)活中國人?如今,袁老狠狠地打了他們的臉,他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創(chuàng)造了世界奇跡。因為他說,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袁老千古,國士無雙。


回應 舉報
收藏

推薦閱讀

洛洛(瓜媽)
洛洛(瓜媽)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