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體育訓練與大腦訓練

2019
2017
2022-10-30 12:06 原創(chuàng) · 圖片3

我觀察一般大孩子去學習課外體育類的課程時,很少上課時走神,不注意聽講,或者需要教練哄著學習的情況,家長也不會說:我們家的孩子就這樣,老師順著點,孩子上課困了的話,就講個笑話……

反觀在學習知識的課堂上,學生不認真的聽課的情況很常見,甚至有的班級認真聽課的孩子都被視為具有某種特殊才能。

有的學生或家長甚至是老師自己覺得是老師講課無聊,有的老師確實很有進取心,為了有好的上課效果,使出渾身解數(shù)搜集段子,研究孩子們感興趣的游戲,目的就是學生犯困的時候播孩子們一笑,烘托一下課堂氣氛……

說是話我真的做不到,而且覺得非常耗費自己的精力,雖然課堂氣氛好了,但是我并沒有充實感,反而覺得學生有些過度依靠老師打造出的課堂氛圍,注意力放在知識上的被減弱了。


我今天做菜的時候突然想:也沒聽說過哪個足球教練或者武術教練需要講段子來烘托課堂氣氛啊?為什么呢?難道就是因為體育類項目是在“動”,而文化課是“靜”的?莫非是人類天生就喜歡“動”,或者體育類課堂本身就自帶“有趣”的光環(huán),而文化課就只能是天賦異稟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么?

我個人覺得體育類課程與文化類課程都是一種訓練,前者是身體訓練,后者則是大腦的訓練。那為什么讓孩子們去上一節(jié)體育課,孩子們會歡欣鼓舞,去上一節(jié)文化課,比如,數(shù)學,物理,化學……,課程沒開始之前,壓力值就開始不斷攀升呢?

或者說文化課課堂能不能效仿體育課堂,不需要太多額外的東西,只是讓孩子單純關注知識,就像籃球課上只關注教練的教授的基本動作呢?

我目前學習到的就是,第一件事一定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頭腦的能力邊界,頭腦邊界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沒自信的孩子非?;\統(tǒng)的覺得自己“不行”,而這種不行往往帶有很大的認知偏見。這時大腦教練,也就是教師必須循序漸進的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大腦能力邊界。而體育教師做這件工作不會很難,因為動作的能力范圍,孩子只要擁有正常的認知就會判斷的與實際能力大致相符,即我能做,還是不能做。

第二,就是取消提問的環(huán)節(jié)。取而代之的是:大家一起來做一下。原因是,教師一旦提出:誰能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時教室里學生的壓力值就會升高。會的學生當然會抓住表現(xiàn)的機會,在全班面前表現(xiàn),形成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的比較。學的不好的學生或者不想回答問題的學生擔心會被提問到……這些都會導致壓力值增加。

而“大家一起來做一下”,就如同教練讓孩子們把剛才的教的動作讓孩子們自己做一遍,看到全局的只有教練,哪個學生做的好,哪個做的不好。做的不好的給予針對性的幫助。做的好的也給予恰當?shù)墓膭睢?/p>

第二:及時反饋。就是講完一道題就要像體育教練一樣,要求學生自己再重新做一遍,然后,由教師一一驗收,總結學生的不足之處統(tǒng)一進行講解。而不是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大家聽懂了么?沒聽懂的舉手,我再講一遍。

原因是,有的孩子覺得自己懂了,但實際上會有偏差,有的孩子沒懂,但是壓力之下可能選擇默不作聲。而真正擁有客觀評判的標準的只有老師,所以,懂與不懂的問題,不能交給孩子來回答,而是通過孩子的反饋教師來做出自己的評判。

第三:隨時檢測。每講一個新東西就要抱著測試的心態(tài)來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測驗。這個與第二點方式一致,但是心態(tài)和目標是不同的。因為人的進步不是掩飾缺點,而是把缺點挖掘出來,然后找到彌補的策略。讓孩子在眾目睽睽之下袒露自己的弱點,實在有些強人所難,但是還是要提醒孩子做到對自己的坦誠。即,在自己的課堂筆記上一定要留下自己真實能力的記錄。

第四:講完課之后一定要進行一次綜合測試。即,在課堂筆記上找到空白的地方,記錄這節(jié)課學到的所有能記住的重點意識,寫的越多越好。

第五:教師把課堂筆記收集上來,集中檢驗學生的知識漏洞,繼續(xù)規(guī)劃添加或減少下一節(jié)課的課堂策略。

總之,課堂絕對不是篩選“優(yōu)等”“劣等”的地方,學生要像去學乒乓球時的心態(tài)一樣,我不會我才來學,我才需要請教練來教我。老師也是一樣的心態(tài),什么都不會的學生被我教會了,才是炫耀我能力的資本。而不是來了一個天才,你不費吹灰之力把他“教會了”,然后就覺得自己是個天才教師。其他學的差的孩子都拖了你的后腿,讓你名譽掃地?

這就是我通過觀察體育教練,學習總結下來的一些方法,還在更新迭代中,這個并不是我的一個實驗,而是這個路徑和邏輯是對的,我需要做的就是更加簡明優(yōu)化而已。


回應 舉報
贊5
收藏8

推薦閱讀

嗝嗝麻麻
嗝嗝麻麻
2019
2017
作者熱門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