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云飛:49年前后的語文教材,語文教育對照

2012-7-9 20:01 原創(chuàng) · 圖片1

關心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可以瞅瞅~ 


冉云飛,生于重慶酉陽,1987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中文系,“2008年度百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之一。自稱“一個碼字的鄉(xiāng)下蠻子”、“大學本科,監(jiān)獄碩士”。作品《莊子使我上癮的幾個理由》入選高中語文閱讀教材。 

年開始,早被掃入歷史塵埃的民國語文教材突然火了, 出版社將民國的《開明國語課本》等教材重印出來,一經上市,便賣斷貨,暢銷得一塌糊涂。 

一時間,家長瘋狂了,書商高興了,媒體關注了,學者反思了。出版社卻慌了,專程致函媒體并對此表示了“忐忑不安”之情。60多年前,甚至百年前的語文教材,究竟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民國教材的背后究竟是一種怎么樣的國人情懷? 

多年以來,冉云飛一直在關注中國教育,2011年2月,他在博客上發(fā)布了自己準備著手寫作的《百年中國語文教材變遷》初目及提綱,結合他的研究心得,常識記者就語文教材的若干問題對冉云飛進行了訪談。 

常識:為什么會想到要寫《百年中國語文教材變遷》 

冉云飛:這個想法產生很多年了,準備工作也已經做了六年。我本身關注中國的教育已經很多年了,以前就寫過一本《沉疴:中國教育的危機與批判》。語文教材走到今天,它百年來的得失,及我們應該藉此反思的,應該有人來深入地梳理了。這不僅是對千萬學生乃至整個民族負責任的態(tài)度,也是一個學者對自己所生活的社會所應做出的緊迫回應、關注。 

我的任何研究,都不會是那種象牙塔內的完全純粹的哲學思考,它們都是有現實目的的。我會用學術化的方式來服務現實社會,那就是說我做的時候是學術的,但是我的結果和效果--就是我的動機,是為現實服務。當今的教育一塌糊涂,差的地方太多了。我研究百年中國語文教材變遷的問題,主要是拋磚引玉,引起更多有識之士對語文教材,包括其它教材的研究和關注。 

常識:現在進度怎么樣?您采用的資料從何而來呢? 

冉云飛:正在做史料準備,還沒開始寫,我現在在編寫一套四卷本的《民國教材精選集》。如果出版社不能出的話,我到時會把目錄拿出來作公共分享。研究資料大部分來自于我個人的收集,而不來自公共圖書館。不是我不想用圖書館的資料,而是目前中國圖書館大都是不方便研究者的,我們還沒有與國際接軌的公共圖書館。 

常識:在您發(fā)布的《百年中國語文教材變遷》目錄中,是以1949年為界分上下篇的。那據您的觀察,49年以前的教材有些什么樣的特色呢? 

冉云飛:我給你們提供幾個角度就清楚了。 

第一,誰來編寫教材。四九年前基本上都是知名學者,比如張元濟、蔡元培、黎錦熙、蔣維喬、葉圣陶、朱自清、夏丏尊、豐子愷、趙景琛、姜亮夫、趙家壁、周建人、陸費逵等等。你想想,四九年過后,我們這些編教材的人,有哪個人非常出名嗎?我是專門研究教材的,我都沒有聽說過。那這些知名學者都是些什么人呢?他們當中有研究語文教學的,本身就是教師,比如夏丏尊、朱自清,本來都在中學教書,后來又教大學,這些人有非常豐富的教學方面的經驗。他們之中還有很多人是懂教育心理學的--編教材必須要懂心理學--你必須要知道一年級編什么,二年級編什么,一定要和學生的年齡段相適應。就說我的小孩,二零零二年她上小學,其中第一冊就有李紳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個對于一年級的小孩是非常抽象的,她如果在二年級,在三年級學這首詩,那就更好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抽象思維、邏輯思維才不斷增長,一年級的話就應該更形象化。所以說怎么樣遴選教材并不僅僅是內容決定的,還要從接受者的角度,用西方的話說就是從 “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這件事。 

第二,四九年前的教材是充分競爭的。沒有競爭就會出問題,凡是出問題的地方都是沒有充分競爭的地方。四九年前商務印書局、廣益書局、開明書局、中正書局、大東書局等等都有自己的教材,四九年過后大部分時候,都是人民出版社在編寫教材。 

不過你肯定要說現在也有上教版、蘇教版這些教材版本,我告訴你,實質上這還是一個小型壟斷。打個比方,就像現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看上去是在競爭,但這個競爭是一個假性競爭。人們批評教材沒有競爭,就用假性競爭來安慰一下、平息一下民怨,給人感覺是在競爭一樣,但事實上是假的。 

民國教材是有比較充分的競爭的。當然,在1937年尤其是抗戰(zhàn)過后國民黨黨部方面對教材有所控制,當時主要為了抗戰(zhàn)的需要,抗戰(zhàn)當中涉及到戰(zhàn)爭中對民族,對國家的身份認同問題的教育。這個過程中當然有國民黨黨化教育的一部分,但這占主體的比例是非常微弱的,不能跟今天相比。 

第三,教材的選擇權問題。民國教材的選擇權是在學校和老師手中的,這樣的話沒法硬性規(guī)定教材的采用。比如你這所學校在大慈寺,那所學校在天府廣場,隔這么近的學校選的教材都是不一樣的,用什么樣的教材校長說了算。教育部定了教材,但我不一定用你教育部的,校長的權力是很大的。其實,更準確的說,是老師在決定用什么樣的教材。還有一種情形就是那個班什么教材都不選,老師自己編。流沙河先生,1931生,1938年上小學,他上中學的國文教材就是他的老師--都江堰的一個秀才自己編的。所以當時的情形是,第一是有很多種教材可供選擇,第二是選擇什么老師說了算,第三要是老師對教材都不滿意,那可以就自己編?,F在有教育大綱,有考試大綱,自己編教材,你可以嗎? 

常識:民國政府到1942年撤到重慶時也建立官辦出版社,正中書局,開始插手教科書編寫。當時國民黨出了一套“國定本”,整合了商務、中華、世界、開明、大東等7家最大民營出版社,讓它們負責印刷、發(fā)行,由國民黨教育部門和宣傳部門審定。這是否預示著民國語文教材的官方化? 

冉云飛:我剛才說了,抗戰(zhàn)時國民黨黨部為了抗戰(zhàn)需要是對教材有所控制的。但你要明白,“國定本”和其他教材是并行的,并沒有消滅其他教材,也沒有硬性規(guī)定說必須要采用“國定本”。 

常識:國定本在內容上和其他教材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冉云飛:內容上沒有太大的差別?!皣ū尽敝饕窍腼@示它的權威性,顯示權威性也就是想在競爭中搶占些優(yōu)勢。但是當時,教育相對而言是比較自由和中立的,選擇權依舊在老師手上。 

常識:您覺得語文教材最應該教會學生什么東西?一套合格的教材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冉云飛:我以我自己的孩子來說,我教我孩子古文。我小孩子高中,可能比很多大學生古文都好。我教古文,也是給小孩子編一套語文教材,我篩選的很多東西你們都不一定聽說過。 

我選擇教材特別注意幾點:第一,懂得生活之美;第二,生活是有趣味的,是有趣的;第三,要教人有感情。古人和今天相隔一兩千年了,但他們的感情和我們是沒有太大的差別的,他的愛,他的恨,他的各個方面,人性是有超越性的--超越時空超越階級;第四,要知道審美;第五,培養(yǎng)一種人格和一種最低限的道德感。不能培養(yǎng)“六億神州盡頌堯”,不能培養(yǎng)這個,這是讓人去做假,因為這是做不到的。如果你做不到那不如就教低限的教育--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比如說偷扒搶,這些是不能做的;比如你遇到壞人怎么辦,見義勇為是不可以的。為什么不可以?因為你的身體,你的成長,你沒有見義勇為的資本。美國的小孩子如果知道有壞人,打個電話撥911報警那他就是英雄,絕不會說鼓勵見義勇為。我相信你們很多人都分不清這一點,很多人覺得見義勇為的教育是對的。錯,每個人的生命是如此地不可重來,不可以讓小孩子去犧牲,所以說“學賴寧”這些都是毫無人性的教育。應該是對個體生命的尊重、熱愛,包括對別人他人的寬容、理解。如果按照我這樣講的編教材,能講“六億神州盡頌堯”那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嗎? 

我為什么要給女兒選剛剛說到的這些篇章呢,選每一篇課文的背后都是有我的看法的。教小孩子第一篇我為什么選《陌上花開》?因為我覺得男女之間的感情是很舒服、很美好的一種情感,要去面對,而不是去妖魔化。她現在讀高中,學校規(guī)定不準談戀愛,我說你不要因為現實有禁令,你就對男女感情有罪惡感。我說這是非常美好的感情,不可以去妖魔化。 

常識:但如果教小孩子審美、人性、人格等等在我們看來是長大后才明白的道理,小孩子在接受上沒問題么? 

冉云飛:你說的這一點,也正是中國教育傷害你的一點。你這個問題是典型的“中國教育問法”。 

千萬不要低估每個人的理解能力。比如說我給女兒寫的那封信,你說她能夠絕對地理解嗎?我絕對沒這樣想過,能理解大半就不錯了。顏真卿的《寒食帖》是怎么回事,明白嗎?那背后是說:愛一個人不僅是愛自己,而且是愛到對別人有深深的理解。顏真卿的《寒食帖》里就是對別人有深深的理解。他非常希望他的朋友能夠留下來,但是他絕沒有強加和命令,我說這才叫“委婉情深”,愛不是強加。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慎施于人”。你看那篇文章,我隨便所舉的“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孔融和曹操《論盛孝章書》有幾個人能背?我和我小孩都能背。每個人的理解力不一樣,不需要抬高,但也不要低估了,尤其是小孩子。 

常識:那您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有資格編教材呢? 

冉云飛:編教材的人首先一定要是懂教育心理學、經驗豐富的人。因為教材是二度創(chuàng)作的產物,這里面就有很深的對知識的理解,對美的理解,對語言文字功夫的理解。其次要是一個會寫文章的人,這樣才能體會什么樣才是好文章,這個就像一個廚師。當然我們說一個美食家他可能做得不好但是會品評,這樣的人我們說有,但這樣的人不會是編教材的主體,這是一種例外,我們不能拿例外做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編寫者一定要有審美感覺,你要知道“美”,“美”這個東西應該特別強調,四九年后的教材就基本是不存在“美”的了。 

常識:語文教材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有,你覺得各個階段的教材應該有什么特色? 

冉云飛:我前面講的要講究人的情感、人的審美、人的趣味,這些都是相通的,只是深度不同。比如小學教材要注意到接受性,編中學教材要注意啟發(fā)性。而說到大學語文--大學語文課本身就是對十二年教育的巨大諷刺,因為這反過來證明了十二年基礎教育是失敗的。我們知道在香港也有大學國文,但和內地的不一樣。內地的是一種普及,而他們是往深度上走。 

常識:對于文章的章節(jié)您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如清末、民國初建時期、民國后期、建國、文革、改革開放等)來分? 

冉云飛:我肯定不會按照官方意識形態(tài)來分,我有自己的標準--四九前和四九后,這樣也可以形成一個巨大的對比。比如第一章有四九年前的第一課與四九年后的第一課,我為什么要注重第一課?因為第一課是打基礎的。教材的影響力我又從哪兒進行對比呢?第一是各個年代的教育概況,第二是不同年齡的“大家”的傳記,比如1900-1910我選擇五個典型人物,1910-1920我會選五個,以此類推。 

常識:近年民國語文讀本受到熱捧,您對此怎么看? 

冉云飛: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批評嘛,是一種溫柔敦厚的批評,是對當今教育的不滿。其實也不是說民國教材的文章都好,它們其實也有瑕疵。但買這個教材的好處在于可以讓小孩開眼界,讓他們知道目力所及之處,還有另外的世界。 

常識:您認為民國教材有哪些瑕疵呢?能具體舉個例子么? 

冉云飛:這個具體來說。比如我最近重讀林覺民的《與妻書》,這個當時的教材也都是有收錄的。林覺民這個人很勇敢,但是我們教材的設計上,海峽兩岸都在誤讀林覺民。兩邊都在意識形態(tài)上利用他。我覺得林覺民這文章中有兩點值得深深思考,這或許需要老師提出來。第一,家庭與社會之間的內在緊張,比如說你萬死不辭去服務社會了,但你的家庭怎么辦?如何處理這種內在緊張,講課的時候就應該提出來。比如說讓我講,我首先就會提出來這篇文章中的字詞難點,把大概意思告訴你。比如說我的女兒就讀出來,首先是林對于他老婆的愛,第二他對國家的責任感。我會告訴她說,讀的對,但是還有沒有什么更深層次的東西?這里就需要老師來引導。在這篇文章里,林覺民他的家庭和社會是有內在緊張的,他對家人傷害很大,這不能不講,怎么只提社會的遠大理想,而不提家庭責任?這里面的緊張對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瓦解。同樣是高中語文課文,為什么這樣?一直在提倡為天下人謀永福,但問題是,有永福嗎?一個人的永福都不存在,天下人的永福何在?這是如假包換的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那么多人讀林覺民,為什么讀不出我剛才說的兩點?我重讀他,并不是否定他的精神,但是需有理智的態(tài)度。 

常識:《開明國語課本》熱銷后,某社社長對媒體表示,對此“忐忑不安”,并聲明“出版社從來沒有對老課本的出版做過言過其實的宣傳,更沒有進行炒作”、 “我們堅持力挺現今語文課本的立場”、“將會嚴格控制印數”。您怎么看待這種表態(tài)? 

冉云飛: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是想和國家教育對著干的,我們也不是為了批評當下教育。他的發(fā)言包含了一種姿態(tài):第一,他在向上面說,不好意思,我們也沒想到會這么熱,我們沒有批評當今教育;第二,他也是在平息民怨。這實際上是給某些部門的姿態(tài),這也是典型的政客心態(tài)嘛。 

常識:我們現在的教材中有有政治導向的文章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金色的魚鉤》等,現在比較火的《開明國語課本》中,我們也發(fā)現了有諸如《游中山陵記》《孫中山先生和農人》等和現實政治相關聯的文章。您怎么看待這種類似的現象? 

冉云飛:是這樣的,國民黨在32年以及37年過后,為了全民抗戰(zhàn),為了國家和民族身份的認同感,就趁機塞進了黨派的私貨。國民黨在教育中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神化孫中山。孫的毛病其實很多,史料記載,他曾經想為了革命的勝利出賣東北,而且用假的美國護照。再偉大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我們要尊重事實。但是,在影響上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第一,教材方面,你有很多選擇,因為有競爭,所以,有的教材有這些文章,有些沒有。第二,那個時候在課堂上批評孫中山的人很不少,但是現在很少有人敢在課堂上批評毛澤東,這是很大的差別。 

常識:您如何看待語文教材與寫作的關系?網上有調查說,我們最熟悉的是這樣的作文--記一件難忘/有意義的事。 

冉云飛:民國的語文教育,和四九年之后的教育,包括古代都有巨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代圣立言”,而不是我手寫我心。代圣立言就是假裝。比如,假如我是市長,假如我是圣人,他不會說,我不是市長也不是圣人,我就一個小民,我就沒有寫我想寫東西的權利了嗎?代圣立言在民國也存在,但是據我看過的很多作文本,我發(fā)現,在這個問題上,民國比四九年之后好,也比古代好。民國小學生的作文比現在好,因為自我表達的空間比現在大。 

中國人始終把小孩子當成完全不懂事的小孩子。美國的八九歲的孩子,有的都在研究阿肯色州的氣候這樣的問題?,F在我們把小孩子太當小孩子了,包括大學都是如此,老師在這里難辭其咎,中國的教育也難辭其咎。當然,學生自身的懶惰,自身在思維上的懶惰,思考問題總是按照老師學校給的路徑去思考,這樣思維就會造成同質化思維非常嚴重,沒有異質思維的存在,沒有創(chuàng)造。 

常識:針對民國國語課本在民間熱銷的現象,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表示,2012年教育部將啟動新一輪教材修訂。如果讓您對教材修訂提出一條建議,您會提哪條? 

冉云飛:讓懂教育的人去做教育。讓作家、一線的優(yōu)秀教師、對教育真正有研究的教育家、心理學家來修教材,而不是政客和官僚。再加一條,教材出來以后應該允許廣泛的討論。 

-------------------- 
 

選自開明國語課本


回應1 舉報
收藏1
12年前
我們現在用的教材上次看一篇文章說是“層層分包”以后的產物
發(fā)布

推薦閱讀

Sunday124
Sunday124
作者熱門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