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與過度共情

2007
2013-2-15 19:09 原創(chuàng)

 一直懷疑自己有過度共情傾向,幸運的是今天發(fā)現(xiàn)了一好帖,嘿嘿。摘抄如下,提醒自己。 
共情”,同“接納”一樣,是理解接受孩子的情緒是有理由的能夠解釋的。但不等于就是放棄成人的引導(dǎo)職責(zé),完完全全撒手呆著,被動讓孩子發(fā)泄,或者更要命的是,火上澆油。 
孩子的情緒如果出現(xiàn)爆發(fā),是有規(guī)律的。就好像聲源發(fā)出的聲波一樣,開始的時候,振幅強(qiáng)度都很大,但隨著時間延長和能量的消耗,會慢慢趨于減弱,最終歸于平靜。父母要能夠了解孩子的需要,接受他們情緒的起伏,耐心陪伴,表達(dá)理解。等到孩子真正平靜下來,父母可以適度錦上添花,給與一定的正向引導(dǎo),幫助孩子脫離負(fù)面情緒的控制。從而展示給孩子處理情緒的合理方式。 
 平靜接納,合理陪伴,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可以討論感受,可以討論有什么辦法處理當(dāng)前的狀況, 
 給孩子看到出路,知道即使出現(xiàn)了負(fù)面情緒,也一樣“很正常,有辦法”,這一句話,我其實非常想說給很多成年人聽,有多少成年人碰到一點兒不順利的小事兒,直接進(jìn)入負(fù)面情緒的深淵里,并以此為理由不干正事兒,自我麻醉,,平靜對待孩子的負(fù)面情緒,不夸大,不排斥,是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能力的首要條件,這當(dāng)中,當(dāng)然是父母自己先學(xué)習(xí)擁有健康的情緒能力。 

“不夸大”我理解就是帖子里所說的“過度共情”吧;“不排斥”這個很好理解,即不否定孩子的情緒,當(dāng)然,我偶爾也沒做好。 

接著摘抄: 
愛和理解是最好的心理力量。 

后面用視頻展示了芭學(xué)園的老師是怎樣做的。 

第一段是大壯和旅行包的故事,選自《成長的秘密》。大壯跟家里旅游回來,特別眷戀他的大包。這一天他哭著要大包。 

他哭的時候,老師雖然抱著孩子,但身體不是特別貼近,老師的臉和孩子的臉是保持一定距離的,是對著的,并且老師在跟孩子溝通,在猜測孩子為什么哭:“是因為......嗎?”并且,很注意傾聽孩子的話,雖然帶上了哭音非常難辨認(rèn)。老師不會不問孩子,把自己的猜測直接就認(rèn)為是孩子哭的原因(尊重孩子)。 

很多人一聽到孩子哭,就非常心疼,就把孩子緊緊摟在懷里,孩子臉貼在自己身上,其實這是在拿正在哭泣的孩子來安慰自己。即使抱,也不要與孩子貼的太近。新入園的孩子,早上入園時哭,這時候最好不要把孩子抱起來,要讓孩子雙腳站在大地上。把孩子的臉朝向外面,讓他可以看到外面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現(xiàn)世界不過如此。如果這時候把他抱起來,雙腳凌空,又把臉捂在身體上,孩子腳下和背后都空落落的,他會更加的恐懼。 

在孩子哭的時候,跟孩子交流,孩子需要力量克制住哭來表達(dá),這時候孩子就成長起力量。 

老師給大壯拿來了大包,大壯不哭了,老師和大壯一起看書。這時候老師是坐在大壯的后面的。老師的身體和姿勢,都會盡量讓大壯覺得舒服。但是老師又會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書上,而不是停留在老師身體的舒服上。老師就是這樣用身體給孩子力量的。這樣孩子就不會變得依賴別人的身體。很多人不會抱孩子,要么會把孩子弄的很不舒服,要么就是只讓孩子享受這個舒服,自己也享受著抱著孩子的那種舒服,卻忽略了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如果孩子只受了一點點委屈,真的不需要把孩子緊緊的摟到懷里來安慰, 
這樣從動作上就給了孩子信息: 
你很難過,你很需要安慰! 
這樣,孩子也會認(rèn)為自己非常的難過,非常需要媽媽的安慰了。 
這樣就容易讓孩子太在意自己的情緒了! 

時刻提醒自己,既不要做不能共情的媽媽,也不能做過度共情的媽媽! 






 


回應(yīng)3 舉報
收藏1
11年前
愛和理解是最好的心理力量
11年前
學(xué)習(xí)了,不能過度共情。
我喜歡在我們倆都很開心的時候把悠悠緊緊摟著臉貼臉,我自己覺得這更多是我的需要而不是她的需要。
11年前
悠悠媽2008 學(xué)習(xí)了,不能過度共情。 我喜歡在我們倆都很開心的時候把悠悠緊緊摟著臉貼臉,我...
過度共情,我好像是有點哎
發(fā)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