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娟的兩段文字看寫作的無限可能

2016
2007
2022-1-16 09:32 原創(chuàng) · 圖片8

糯米最近這次月考,作文題目是《暖冬》,她寫了小學(xué)二年級時發(fā)生的一件事。這是她第四次在作文里用這個素材了。

最終她得了25分(滿分30分)。她有些不服氣地說,某某同學(xué)作文里有病句,竟然還比她得分高。

這沒辦法。好立意永遠(yuǎn)比無語病的句子更“值分”。如果七年級了還再炒二年級的剩飯,只能說明創(chuàng)作靈感匱乏。

最近讀李娟的處女作《九篇雪》時,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她另一篇作品《外婆的早飯》的雛形。

圖片

《外婆的早飯》寫的有多好呢?在度娘能找到一千八百萬條記錄,很多都是以它為素材的閱讀題。

圖片

僅僅把這篇文章作為閱讀素材真是浪費(fèi)了,倒不如用兩篇文章作對比,給孩子們講講作文立意。

李娟和母親、外婆初來新疆時,與哈薩克牧人語言不通,鬧了許多笑話。這篇名為《交流》的文章講了4個小故事,外婆的早飯是其中一個。

因?yàn)槠鶎?shí)在很短,算上標(biāo)點(diǎn)符號也不過202個字,還不到小學(xué)三年級作文要求的字?jǐn)?shù)。索性把原文搬來吧!

我無從知曉李娟寫這段話的具體時間,只知道收錄此文的《九篇雪》出版于2003年,彼時她只有24歲。

時隔7年之后,這202字變成了她另一部作品集《阿勒泰的角落》里獨(dú)立的一篇文章。

這兩段話后來變成了什么樣呢?我舉個例子。

前文里有這樣半句話“我外婆在路邊做早飯”,在《外婆的早飯》里變成了下面兩段:

這兩段話用到了一連串的動詞來描述外婆是如何準(zhǔn)備做早飯的,外婆年邁的形象、草原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同時,作家為我們帶入了一個特殊的視角,使得讀者可以像她一樣賴在被窩里,從帳篷縫里看外婆,這使得看似平常的情景多了一層情緒、情感——有幾分牽掛,還有幾分安心。

而真正寫到做飯時,作者只用了簡單明了的八個字“置鍋燒水,淘米下鍋”。這種節(jié)奏的處理,就像作者描述的草原清晨一樣,夜幕在慢慢消散,太陽則“轟”地一下升騰起來。

不僅如此,在二次創(chuàng)作時,作家舍去了之前60%的素材,完全沒有提“恭維、討米湯、叫好”等情節(jié),也完全沒有提“笑得肚子痛”,而是將大量筆墨用在描述幾組對立畫面上——白天不停睡覺、晚上窸窸窣窣的外婆,哈欠連天的母女與早起做飯的外婆,泛著白霜的荒野與縹縹緲緲的炊煙,滾燙的米湯與寒冷的行人。

這使得故事主題不再停留在“交流”上,而變成了對平凡生活、對生命力、對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頌揚(yáng)。

文章中有一句點(diǎn)題的話:“外婆早飯的火爐多親切啊,它砌進(jìn)了多少寒冷行人的幸福時光之中……”

《交流》里,李娟記錄了外婆和牧民牛唇不對馬嘴的對話。我相信這對24歲的李娟而言是印象深刻并覺得有趣的,這像極了初學(xué)寫作的孩子們——我只寫我記住的。

而到了創(chuàng)作《外婆的早飯》時,生活閱歷使得“早飯”的故事沉淀出不一樣的意味,比如家的溫暖,比如不同文化的融合。

這樣一篇文章,想不出彩都難。

如何從日復(fù)一日的平淡生活中捕捉到活色生香的素材?如何找到富有感染力的視角?如何運(yùn)用文字將它們呈現(xiàn)出來?

這正是孩子們?nèi)鄙俚摹?span style="color:rgb(215,171,169);">哪一步都不容易。若想做到,需要有意識地、不斷地練習(xí)。

圖片

以《暖冬》為例,既可以通過一件事來寫“暖”,也可以通過群體像來寫“暖”。

可以寫準(zhǔn)備早飯的媽媽,也可以寫端來熱水的同學(xué);可以寫提醒“小心路滑”的保潔阿姨,也可以寫幫忙推開自動門的鄰居;可以寫寒風(fēng)中執(zhí)勤的交警,也可以示意行人先過的司機(jī)。

要在日常練習(xí)嘗試不同的素材、不同的寫法,甚至嘗試講聽來的故事,唯有不斷摸索才能找到最有洞察力的表達(dá)。


閱讀原文 回應(yīng)6 舉報(bào)
贊32
收藏67
2年前
當(dāng)孩子沒有主動觀察、思考、練習(xí)的時候,是不是只能刻意練習(xí)了呀?
2年前
分析得真好??學(xué)習(xí)啦
2年前
謝謝分享,學(xué)習(xí)了??
2年前
謝謝分析!學(xué)習(xí)了!
2年前
真好,感謝分享!學(xué)習(xí)了
2年前
寫的真好
發(fā)布

推薦閱讀

教畫圖的粟米
教畫圖的粟米
2016
2007